——“说读”
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低下,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尽管广大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创造了
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不能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据笔者的观察调查和平
时的教学实践看,恐怕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是分不开的。为此,笔者仿效教师“说课”形式,在学
生中开展了“说读”活动,把学生推到前台,真正让学生唱主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所谓“说读”,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
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定标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阅读部分的有关要求,确定“说读”活动的主
要内容和目标。其中包括选文的目的、文本写作的背景及有关材料、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和主题、主要表达形
式、文本特点与风格、阅读方式、感受与结论等。
2.选材
学生根据教师对每次“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若“说读”的
对象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则此步省略)。
3.研读
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
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说一
得。
5.组说
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
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等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推选出一名最佳“说读”
者。
6.班说
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5—8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若是课文,则此项省略)。在
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全班,“说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举出来的学生“说”
,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形式,归结
起来有以下五大好处:
1.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
,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懒得思考分析,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因而阅读
效果很差。而“说读”活动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须依靠自己的
力量去完成阅读任务。为了使自己说得好一点,学生只能主动地去阅读,深入地进行思考,努力地发现问题并
认真地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往往是
外科医生角色,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句、段讲起,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课文分析完了,学生除了学
到一点零碎的语文知识外,对课文本身的组织规律、情感表达技巧、深层的思想内容和文道结合方式等所知甚
少。这就违背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体性的”这个事实。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阅读
心理要求。开展“说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模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
阅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等,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式,或略读跳读,或精读细读,或猜读推读,或综合运
用多种阅读方式。总之,学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从整体理解中,掌握文章组合手
段,又能从整体的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的表达形式。这种整体性阅读,符合阅读认识的心理规律。
3.以说促读,以读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学生要“说”好一篇文章,必须做大量
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寻整理,对文章的分析归纳,写出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因此,每进行一次“
说读”活动,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阅
读活动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爱读起步,逐步走向会读、善读的境界。
4.多向交流,思维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说读”活动,既是学生的个体劳动,
也是一种集体的创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学生懂得了阅读中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阅
读成果,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和大家商讨,在畅所欲
言的氛围中,启发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不陷于盲从之中。学生在多向交流中,
学会了阅读的技巧,掌握了阅读的规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读什么(写什么)、怎样读(怎样
写)、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根本问题。
摆脱了教师“一刀切”的束缚,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比较自由地畅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
阅读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