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五个焦点

教案设计

解读思想情感是阅读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由于诗歌语言含蓄精炼,且跳跃性比较大,学生们在阅读时

透视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五个焦点

难以读懂悟透,

下面介绍较易掌握的五种突破方法:

一、细读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关思想情感方面的提示。如

01年全国卷《赋得暮雨送李胄》,标题中包含的信息有:时间“暮”、天气“雨”、事件“送李胄”;透过这些信息就可以理解本诗抒发了作者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送别朋友李胄时的依依惜别之情。2005年全国卷

II

《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中含有地点“邯郸”、时间“冬至夜”、情感“思家”,很明白的表达了作者在冬至夜晚独自客居邯郸思念家人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理解诗歌可以从解读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我们平时阅读诗歌时要多积累,争取能够做到看见某个意象,就能想到他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如“杜鹃”“鹧鸪”因其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它来寄思乡怀人之情;而“落日”“流水”“老树”“梧桐”“细雨”等意象容易给人凄凉萧索之感,故多被诗人用来抒发感时伤世之叹或羁旅思乡之愁;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后来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

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的寓意就是指的后者。2004年广东卷杜甫的《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其中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而“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重视关键词

1、情感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直接吐露作者思想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直接理解作品的主题。如

03

年北京春季高考

韦应物《闻雁》,前两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赵嘏《寒塘》第三句“乡心正无限”,含有“故园”“归思”“乡心”之类的词语,非常明显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又如

05

重庆卷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里面有“旧别情”和“边愁”的词语,就显露了征人面对任何欢快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2、修饰词:

诗歌贵在含蓄,对于表意不太明显的诗歌,我们要关注

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主题。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曲中藤、树、鸦、桥、道、风、马等意象,除“鸦”能使人微感凄凉外,其他情感倾向不明显,但作者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意境顿生,表达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思乡主题。又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中“常”“多”“独”等修饰词写出了诗人多年沦落他乡、病魔缠身、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的愁苦心情。

05

年全国卷

I

《春行即兴》中“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用“自”“空”修饰“落”和“啼”,除了显示山中的宁静外,更从中透出一丝作者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

四、聚焦转合句

一首诗多半是由几层意思组合而成,弄清层与层之间语意的转换,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

从结构上一般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律诗和绝句来讲,一般

首联、首句为起,颔联、第二句是承,颈联、第三句为转,尾联或末句是合。对于词来说,一般上阙为起与承,下阕为转与合。大部分诗歌的起、承部分写景,所以理解

诗歌主旨,要关注诗歌的“转”、“合”,即诗歌的后半部分。如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是诗歌的起承部分,描写夜上受降城所见景色:“沙似雪”、“月如霜”;第三句

芦管声使诗意发生转折,最后一句“合”交代了全文“征人尽望乡”的主旨。

五、联系背景

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有时还需要“知人论世”。对于

高考来讲,为了降低阅读难度,一般不涉猎时代性和背景性太强的诗歌,有的题目涉及到背景和作者经历,命题人往往给出,但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材料,往往和主题有关,我们要认真对待。如

05

年福建卷李白的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于“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中的“愁心”究竟指的什么,诗歌本身没有体现。但是命题人给出了背景材料“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我们就可以明白“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不可孤立使用一种方法,应该将上述的五种方法综合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诗歌,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准确的解读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查看更多
【透视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五个焦点】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7185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