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官名),诗人,由于奸臣的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改革内政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对外主张,反而流放了他。在十五六年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的屈原听到这一痛心的消息悲愤至极,遂怀抱石头投江,以身殉国。
噩耗传来,人们立刻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吃,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划龙舟是古代人送瘟神、驱恶鬼一类的宗教迷信活动。只是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于是楚国人关于划龙舟、抛粽子以救屈原的传说,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都纪念屈原。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都纪念他。
让我们今天读一读古往今来人们非常推崇的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从中深切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形象。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风俗吧?试描述自己所知道的这一风俗习惯的情形。
②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都在纪念屈原?
③你读过人们对《离骚》的评价吗,你是不是也想读读它,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l 交流作家、作品信息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奋斗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背景链接]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l 阅读译文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真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造出谣言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抛弃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即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本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我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去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南西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呵会向四方远飏。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摘录郭沫若先生《译文》)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l 感知文本内容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这部分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原则而爱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这时他一度产生了退隐独善的闪念,要借此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表明不和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但他最终摆脱了退隐的闪念,面向现实,表明自己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底下,都决不退缩、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l 梳理文章思路
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非凡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忧国忧民
后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思路探微]
节选部分,诗人从“长太息”起笔,下面叙述作者“长太息”的复杂原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性与环境的矛盾。自己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遇到的却是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对此,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时,他一度对自己前此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没有选准道路,发生了抽身后退的闪念。诗人在犹疑、彷徨之中,苦苦思索。最后,诗人认定,自己的操守是正确的,决心至死不变地坚持下去。这13节诗,曲折地展现了诗人情感的波澜——翻腾起伏,汹涌澎湃。
l 感知主人公形象
《离骚》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领悟内涵]
节选部分的诗歌,突出地表现了屈原“好修”、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鉴赏菜单]
参差的句式
生动的语言
美妙的修辞
深情的述怀
含蓄的比兴
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l 参差的句式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骚体诗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l 生动的语言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点击文学评论]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l 美妙的修辞
1.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l 深情的述怀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诗人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情操。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志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意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
诗人在述怀的诗句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这些闪光的诗句,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
l 含蓄的比兴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用来比拟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本意是美貌,这儿用来比拟自己的美德;“众女”本意指相貌一般的女人,这儿用来比拟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本意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儿分别用来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儿以服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点击语录]
《三百篇》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 (梁启超《屈原研究》)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儿以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l 开阔视野 多向探究
一、《诗经》和《离骚》都用了比、兴手法,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者运用的比、兴手法,作为“写作技巧”,并无不同之处。但是《离骚》可说是第一个将比、兴手法大量使用在政治讽喻上。虽然《诗经》也有政治讽喻诗(如《新台》、《硕鼠》就是),这些诗也用比、兴手法,但是政治色彩比不上《离骚》浓。
人们读《离骚》时必然会发现,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而且这种手法成为它的主要创作手法,可以说,《离骚》在比、兴技巧的运用上,仍然是独创性的。王逸在《离骚序》里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虙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英不察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文心雕龙·比兴篇》也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
从地域方面看,《诗经》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楚辞》产生在长江流域。由于两地的自然生态与生活型态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两者在用来比、兴的喻体上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喻体不同,整体上的韵味也就有了不同。
二、怎样评价诗人在课文第二节所表现出来的退隐的闪念?能不能看作是诗人至此意志动摇?
第一节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不悔”,表现了诗人在“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情况底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丝毫没有放弃操守的念头,意志非常坚定。第二节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这是表白自己在政治上当初看不清形势、走错了路,发生了抽身后退的闪念。但这种后退,是政治活动上的后退,而不是放弃操守,不是意志动摇。诗人在政治理想受打击之后,犹疑、彷徨、苦苦思索。但诗人始终认定,自己的操守是正确的,决心至死不变地坚持下去。这时候,他的退隐的闪念,是对楚国当时政治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内心异常痛苦,但操守更加坚定的表现。诗人的思想,跟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守则,是一致的。
l 畅谈爱国主义
——交流读书收获
甲生说:《离骚》的感人力量,就在于它所表现的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种九死不悔、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对后人的影响难以估量。
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这种爱国精神的传承。
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邓小平发出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些都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发扬光大。
这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乙生说:历史上的爱国表现有多种内容。
对父母之邦的依恋和对故土的热爱,是爱国,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爱国情感。
忠君也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当国家利益与君主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服从君主,放弃国家利益,那就是愚忠,不可取,但忠君确实是古人的爱国观念。
为发展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也是爱国行为的一种形式。某些知识分子在国家多事之秋,忧国忧民,或者怀抱忧患意识,为振兴中华文化而进行的文化思考,甚或有某些愤世嫉俗的表现,也往往流露出对祖国至爱情深的心怀。其中屈原是典型例子,李白、杜甫,也是典型例子。
丙生说:顾炎武有一句话,非常典型地表述了古人的国家观念,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在《日知录》中解释:“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这里国家与天下不是同一个概念,拿天下与国家相比,天下是一个崇高的信念,而国家却比较淡化。亡国是改朝换代,这是君主和当官们谋划的事;而仁义败坏,道德沦丧,才是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此,章太炎也有解释:“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把道德放在政治经济之上,认为保持道德比保持国家政权更重要,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国家观。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乃是文明观,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信念。
所以古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平天下为最高理想,这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指文化的治理和征服。虽然这是华夏中心主义,但却表现了古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
丁生说:重视祖国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崇敬民族的先辈英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
民族精神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文化来传承,通过民族的共同记忆来认定。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所以爱国主义本身也是历史情感的表现。
只要有民族的生聚就有共同的回忆,历史,是不可替代的、使万众凝聚的同心圆,是众志成城的火种。
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象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我们要在历史传承和历史发展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大事回放]
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和平理事会曾决议于1953年在世界各国共同举行纪念屈原、哥白尼、拉伯雷、马蒂等四位世界文化名人的的活动。那一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
B.①延(久久)伫乎吾将反 ②回朕(皇帝的谦称)车以复路兮
C.①进不入以离尤(指责)兮 ②忍尤而攘(排斥)诟
D.①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 ②苟(苟且)余情其信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
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C.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
D.①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3.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
⑴课文中的一些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所比喻的意思。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比喻
②退将复修吾初服 “初服”比喻
⑵ 诗人用“蕙纕、揽茝、芰荷、芙蓉”等花草,用“鸷鸟”等来比喻自己,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品格?
答:
⑴①比喻准绳、准则②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⑵表现诗人高尚纯洁、傲然不群的品格。
4.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
⑴请你写出咏叹屈原的对联三副。
答:
⑵下面给出上联,请你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写出下联。也可自己写一副对联赞颂屈原。
上联:旨远辞高同风雅並体 下联: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离 骚
屈 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脩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阅读理解与欣赏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自前世而固然(然:这样) ②固时俗之工巧(工巧:精美巧妙)
B.①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②悔相(相:辅佐)道之不察兮
C.①偭规矩而改错(错:错误) ②岂余心之可惩(惩:挫败)
D.①伏(伏:保持)清白以死直兮 ②芳菲菲其弥(弥:更加)章
6.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些原因?屈原是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这些原因和屈原对待不公平待遇的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
7.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自己对屈原的了解,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悔相道之不察兮”一句,作者对过去自己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后悔了吗?
答:
8.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答:
9.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可展开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
(二)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第一段注释】衰:懈怠,衰减。铗(音夹颊:剑柄,这里代指剑。长铗即长剑。陆离:长貌。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崔嵬:高耸。被:同“披”,戴着。明月:夜光珠。璐:美玉名。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方:将要。高驰:远走高飞。虬:无角的龙。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螭(音痴):一种龙。重华:帝舜的名字。瑶:美玉。圃:花园。“瑶之圃”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句的盛产美玉的花园。英:花朵。玉英:玉树之花。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旦:清晨。济:渡过。湘:湘江。
【第二段注释】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反顾:回头看。欸(音哀):叹息声。绪风:余风。步马:让马徐行。山皋:山冈。方林:地名。舲(音零)船: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齐:同时并举。吴:国名,也有人解为“大”。榜:船桨。汰:水波。容与:缓慢,舒缓。淹:停留。回水:回旋的水。这句是说船徘徊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前。陼:同“渚”。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县西。端:正。伤:损害。这两句是说如果我的心是正直,即使流放在偏僻荒远的地方,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
【第三段注释】溆浦:溆水之滨。儃佪:徘徊。这两句是说进入溆浦之后,我徘徊犹豫,不知该去哪儿。冥冥:幽昧昏暗。狖(音又):长尾猿。幽晦:幽深阴暗。霰:雪珠。纷:繁多。垠:边际。这句是说雪下得很大,一望无际。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宇:天空。这句是说阴云密布,弥漫天空。终穷:终生困厄。
【第四段注释】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傲世。髡(音坤)首:古代刑罚之一,即剃发。相传接舆自己剃去头发,避世不出仕。桑扈:古代的隐士。臝:同“裸”。桑扈用驘体行走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以:用。这两句是说忠臣贤士未必会为世所用。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贤臣。逢殃:指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比干:商纣王时贤臣,因为直谏,被纣王杀死剖心。菹醢(音租海):古代的酷刑,将人跺成肉酱。皆然:都一样。董道:坚守正道。豫:犹豫,踟躇。重:重复。昏:暗昧。这句是说必定将终身看不到光明。
【第五段注释】鸾鸟、凤凰:都是祥瑞之鸟。这两句是说贤者一天天远离朝廷。燕雀、乌鹊:比喻谄佞小人。堂:殿堂。坛:祭坛。比喻小人挤满朝廷。露申:一做“露甲”,即瑞香花。辛夷:一种香木,即木兰。林薄:草木杂生的地方。腥臊:恶臭之物,比喻谄佞之人。御:进用。芳:芳洁之物,比喻忠直君子。阴阳易位:比喻楚国混乱颠倒的现实。当:合。怀信:怀抱忠信。侘傺:惆怅失意。忽:恍惚,茫然。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吾方高驰而不顾(顾:顾惜) ②邸余车兮方林(邸:通“抵”,抵达,到)
B.①苟余心其端直兮(苟:苟且) ②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上)
C.①迷不知吾所如(如:到,往) ②云霏霏而承宇(承:弥漫)
D.①深林杳以冥冥兮(杳:遥远)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薄:靠近)
11.下面给出四句诗,任选两句,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 ⑵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⑶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答:
。
12.在这首社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请你找出一些例句来分析一下这些比喻句在文中的意思。
答:
。
13.诗人特意提到“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这四个历史人物,其用意是什么?
答:
。
14.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
⑴关于《涉江》的写作时间有许多分歧,有人认为它写在《离骚》之前,有人认为它写在与《离骚》相距不远的时间,有人认为它写在《离骚》之后,写于屈原的晚年。你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谈谈你的认识吗?
⑵有人认为《涉江》着重写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悲愤,申述自己虽遭受深重痛苦但仍执着追求真理,决不变心从俗的意志,表现作者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执着真理,坚持理想,决不妥协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揭露楚国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再也没有表现作者对楚国的怀念和眷恋。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认识。
答:
。
基础知识与运用
1.A(B项的“皇帝的谦称”应为“第一人称”“我的”;C项的“排斥”应为“忍受”;D项的“苟且”应为“只要”)
2.C项都是介词,译为“把”(A项①应时转折关系,②应是表示承接关系;B项①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应是用作定语提前的标志;D项①应是虽然,②应是即使)
3.⑴①比喻准绳、准则②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⑵表现诗人高尚纯洁、傲然不群的品格。
4.⑴①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②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③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路;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④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⑤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並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论定,能教日月争辉⑥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⑦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⑧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⑨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江应识九歌心。⑵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阅读理解与欣赏
5.D(A项的②应为“善于取巧”;B项的②应为“观察”;C项的①应为“通‘措”,措施)
6.①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勾心斗角,排除异己;②君王“不察”,怀王昏庸糊涂;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④邪正不能相容;⑤他和小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启示:①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②必须有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气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7.诗人并不后悔自己走上追求理想的道路,只是后悔误入那污浊的社会,进入了小人凡鸟的世界,那个世界只会让自己痛苦孤独,只能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所以诗人决定及早改变初衷,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对道义的坚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8.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9.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但人最主要还是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0.C(A项的①应是“回头看”;B项是①应是“如果,只要”;D项的①应是“幽暗”)
11.译文:⑴哀叹楚国没有谁了解我,清晨我将渡过长江和湘江。 ⑵船行迟缓而不前进,停留于回流之中像已停滞。 ⑶我不能必变自己的本心而随从世俗,一定将会忧愁痛苦而终身穷困。
12.①用“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比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以及志向的远大,表现出诗人始终坚持与众不同的特点和独立不群的志行;②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比喻自己高远的志向;③以“鸾鸟、凤凰、香草、露申、辛夷”来比喻正直、高洁的势力;④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⑤以“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一句来比喻小人受重用,贤人被疏远;⑥以“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一句来比喻当时楚国政治混乱,忠奸不辨,黑白颠倒。只要找到具体句子且有分析即可。
13.用意有:①以四个人物自比,表现自己志行高洁与浑浊的社会、昏庸的统治阶级格格不入以及自己爱国救国却屡次遭受打击排挤的悲愤。②通过这四个人物的经历,作者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表明自己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即使遭受种种打击,也要抗争到底的决心。
14.⑴提示:表文的写作时间应在《离骚》之后,写于屈原的晚年。从作者的心情来看,《涉江》表现了作者更加痛苦,更加悲愤的心情;从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此时的屈原对楚王已完全失望。由此可见,本文写作时间应在《离骚》之后,写于屈原的晚年。也可有不同的意见,但要言之有理。⑵本文也表现作者对楚国的怀念和眷恋,因为从以下诗句“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可知,“反顾”的动作突现他依恋楚国的情怀,“步”“不进”“淹”“凝滞”表面上写“船”和“水”,实际上写的仍是作者怀念和眷恋楚国而迟缓不前的沉重心情。也可有不同意见,但要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