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能力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得较好,可以利用电脑、网络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感悟、品读、讨论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
课堂上我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主动质疑,必要时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讨论探究。我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拨的任务,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具体方法有: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提问点拨法。
学生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知觉器官,听说读写结合,通过诵读、讨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我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教学手段,采用网页制作形式,便于学生学习。
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阶段:
展示明月图,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思考:歌曲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歌曲和问题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2、初读感知阶段:
学生戴耳机自选配乐,自由朗诵,媒体提供多曲可选择音乐
这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能直接感受作品,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自选乐曲强调个性化理解,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做的个性化配乐朗读,给了学生更大的情绪体验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为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作铺垫。
3、理解赏析阶段
⑴读词前序言,找出本词写作的缘由之一,并设置疑问:另一个写作缘由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本词。
这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动,激发探究愿望和热情。
⑵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与词的内容方面的不符之处并提出质疑:是错误还是有意为之?学生自主研读,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合作讨论探究,得出对词的内涵的深刻理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归纳。
这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这一环节环环相扣,在解决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一方面揭示了词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教给了学生对词的鉴赏方法。整个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考虑到诗词教学易流于肤浅的背诵,本节课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电脑,查找作者生平事迹、词的创作背景等,弥补了学生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不能深刻理解词的内涵的缺憾,优化了教学时效。同时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把教的内容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求知欲,获得满足感。
本环节重点解决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之一。
⑶师生共同评点本词妙处,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时地归纳,便于学生记忆,便于能力有层级的提高,便于今后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本环节重点解决本课难点之二。
4、品味背诵阶段
⑴教师提供优美静谧的月夜图片,学生再次戴耳机配乐朗读,细细品味词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朗读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网页中的flash朗读来欣赏感受。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在反复的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朗读不太好的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网络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段有了不同的选择和收获,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的。
⑵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flash动画,学生学唱歌曲。
学唱环节将枯燥的背诵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学唱歌曲,在记住歌词的同时顺利达到背诵的目的。
5、练习检测阶段
教师提供一组比较阅读题,学生在媒体环境中完成。
这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同时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人机互动,反馈矫正能及时有效,且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练习要“少而精” 的改革精神。
6、能力延伸阶段
⑴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点击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如苏轼与月,咏月的诗词,月亮文化等。
这能够很好的扩大本课的外延,横向拓展学生的视野,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⑵选做作业:
①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写一段对苏轼的简介。
②根据自己对作品意境的理解,为本词配一幅插图。
作业的设置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继续纵向加深对词的理解,作业1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2的实施,画图时,有绘画基础的同学可以用电脑中的画图工具,不会画的同学可以用电脑中的金山画王等软件拼图。这样就使加深理解的环节不具有强加性,把阅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融入学生最真切的感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以达到“触文生情”的效果。
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生们独立探究能力和与他人协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习的方法,收获了一种正确面对人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