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不由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已己“窃”的是书,而本文作者“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全文围绕着“窃读”展开,涵泳文本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林海音对阅读的挚爱,也不得不被作者“千辛万苦我追寻着你”的读书境界深深感动。
一、爱读书,万千滋味窃读中
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就是林海音童年的读书生涯。窃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阅读的小女孩,我们能真切体会到的是窃读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是担忧、恐慌和惧怕,是惊喜、快乐和满足,万千滋味均在窃读中。所以,阅读中,引导学生在言词中品味窃读的种种滋味应该作为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具体可从这几方面体会。
忧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书店里挤满了顾客,该是何等的嘈杂,对常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可真是糟糕!然而作者却因此可以“安心了”,从这安心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急匆匆赶来的路上那份没有言明的忧虑──忧人少,无人为自己做掩护,就会多一份尴尬和不安。但这份安心马上就被另一份“担忧”替──忧自己没有看完的那本书不要卖光了。真是进也忧退也忧,万般忧愁只为“窃读”那本书!
急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一件月白的偏襟上衣,一条黑色或蓝色的百折布裙,齐耳的短发,浓黑的刘海下是一张秀气的面孔,这就是童年的林海音──清秀而文雅。但是,在这里,一个“踮”,一个“钻”让我们看到了前去窃读的小女孩那份小心翼翼,而那被弄乱又不顾得整理的短发和似无礼貌的“挤”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窃读的迫不及待。轻轻地,悄悄地,又偷偷地,只为窃得心爱的书。“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从头来,再找一遍。”仿佛能看到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焦急,甚至可以听到她内心深处的祈祷──“千万不要被人买走,我好担心书中小女孩的命运……” “啊!在这里呢!”似乎能听到作者怦怦的心跳,能看到那双美丽的眼睛里闪耀着的兴奋、喜悦甚至有点贪婪的光。 很短的句子,但却让人容易地感受到了一个“窃贼”得手的喜悦。于是,颤抖的小手伸向那里急切的抓住它!
贪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急忙打开书,似乎听到了书页哗哗翻动的声音,作者不无调侃地说自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相信,除了林海音,没有第二个人愿意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但是作者却这样自诩,在强烈的形象反差中,一种浓浓的读书情结淋漓的铺陈在大家面前──愿做饿狼也要追寻着书!
难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环境,也许人少了,也许已经被店员警告,或者没有了藏身之处,我只知道这个小女孩因为酷爱读书而变得知趣、敏感,她窃得这样有尊严,以至于不得不为了读完一本书往返于几家书店之间,还要花上几天时间。那份辛苦和艰难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能承受。
读书难,难到有时会丢失了尊严,在林海音的原著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焦急和难堪呢?时隔几十年以后,透过者寥寥数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林海音落荒而逃的尴尬。
智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真是一个智慧的窃读者!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他会挑选一个怎样的大人呢?或许是一个和蔼的人,他不会因为身边“贴”这一位小女孩而厌烦;或许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人,这样会挡住书店老板或者店员的视线,保证自己能从容读书;或者是一位老人,他会对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姑娘心生怜悯;或者是一个青年学生,对这样一位小姑娘会多一份理解和喜爱……我们可以想象“我”剪着短发的脑袋四处顾盼着,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有多可爱,也可以想象找到靠山时那种幸福,耍着这小小的智谋只是因为,我要读书。
酸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段文字是全文中最能动人心肠的一段了。读着这小小的“阴谋诡计”,让人不由哑然失笑。我们好像可以看到那张可爱的小脸上那几丝调皮、几分得意、以及忍俊不禁的微笑来,那小小阴谋得逞的开心和快乐洋溢得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但是,替小女孩庆幸的同时,一份酸楚又会涌上心头,──最令一个孩子开心的竟是下雨天,只是因为这样就可以无顾忌地尽情地看书了。
苦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这样艰难的感受,甚至于让“我”做起了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如果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多好!两条腿累了,交替用一条腿支撑,实在承受不了了,靠着书柜也是一种休息,蹲下一会,让疲劳的双腿改变一下承载身体重量的方式,要么干脆找一块比较干净的地方坐下一会也好。──读书,在这里成了一个体力活!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苦事情!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一个“窃”字背后,是怎样的一段童年心酸的经历啊。即使到成年后回忆起这段浪漫的读书史,也应该是“心酸的浪漫”。千辛万苦也要追寻着你──书!
甜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两个小时的劳累,麻木的腿脚算什么,即使饭店飘来的菜香也不如吞咽智慧让作者感到快乐。把书放回书架,走在大街上,胸中装满了沉甸甸的智慧,那份幸福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到。因为这份阅读情,就算再“窃”得难堪,再不易,窃读后依然是温馨、甜蜜而美丽。
二、爱读书,一腔感激窃读中
窃读是快乐的,是惧怕的。上面所品味到的滋味绝不是窃读中感受的全部。文章的最后,林海音想起国文先生鼓励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在窃读的过程中,林海音真实地感受到这句话还不够用,她说,这句话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一个“爱”字中包含着对多少人的感激之情啊!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大家的帮助和理解,就没有林海音这么长久的窃读生涯,所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透过窃读的酸甜苦辣触摸和关爱者相遇的那份感激是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所在。
教学中,可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林海音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窃读,她应该感谢谁?
学生会通过文本发现她要感谢的人和事:她应该感谢那许许多多的读者,是他们喜爱读书才为林海音提供了一个安全之地;她应该感谢那些允许她贴在身边的人,是他们给林海音短暂的宁静阅读的机会;她应该感谢书店的老板,也许他们早已经发现了她,却没有赶她走;她应该感谢书架在她疲劳时给他以短暂的支撑;应该感谢父母,没有阻止她去读书,甚至到华灯初上;甚至,她应该感谢滂沱的大雨,因为,雨天里她能够找到充足的理由呆在书店里……
这些感激不是我们凭空臆造的,在林海音的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感人的记述:
“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一位多么善良的店员!让我想到了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将走进北京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一位图书管理员看着30年前毛泽东看书常坐的椅子感叹:“当时谁知道啊?……”罗斯·特利尔评论说:也许他希望在1920年应该对毛泽东好一点,应为他读书提供一些帮助。林海音没有毛泽东的名声和地位,也许,这位店员永远也不知道当年的小女孩后来成为一位著名作家,也许林海音再也没有机会向当初为他读书提供方便的人说声谢谢,但是,他们永远被林海音写在了心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林海音也不能忘记这位店员,甚至还能记起他的耳朵上夹着一杆铅笔这样的细节。
爱人者,人恒爱之。窃读让林海音品尝被歧视的尴尬的同时,又收获着善良者带来的幸福,我想,很多年以后,林海音能够回忆起这段浪漫读书史并把它写出来,大概就是想用这篇文章以飨当初那些善良人吧!
《窃读记》仅仅是林海音众多优美散文中的一篇,所以,教学的定位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童年阅读的艰辛,品味千辛万苦追寻读书的的执著,更应该由此叩响林海音文学的大门。所以,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感受林海音文章的写作的特点,并出示友人对林海音作品的评价:“字字珠玑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以此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