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子 贾大山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药罐子 贾大山

药罐子 贾大山阅读附答案

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生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

当仁不让地说:“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试试?”

“试试吧!”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看,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E.小说写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表现出了人们对中西、新旧等话题的认识,肯定了新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

(2)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8分)

答案:

(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娇气。身体稍有不适,就大呼小叫,说“我不行了”。②纯真朴实。崇拜李先生,便到处夸李先生“活像东垣”。③偏激。李先生让他吃西药,他一口回绝,并说“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④理智。知道自己说话有漏洞后,便“不再言语”不加反驳;听了李先生的劝后,主动提出“试试”西药。⑤迷信权威。药没吃下,而李先生问他吃完药后感觉如何,却连说“不错”“到底是著名的药”。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4)(8分)出人意料(2分):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意思答对即可。

情理之中(4分):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查看更多
【药罐子 贾大山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62788/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