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了神秘的格雷海姆岛忽隐忽现的过程以及人类探寻到的原因,全文因此分成了两部分。由于内容的需要,这两部分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部分为叙述性与描写性的语言,第二部分为说明性的语言。如果把全文看作一个谜语,那么,第一部分是谜面,第二部分就是谜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自主识字,并基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通过预习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能读好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在预习时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布置预习时,我要求学生思考:小岛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神秘的小岛?找出说明小岛神秘的词语。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正确认读课文10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三年级的字词教学已不再是重点,学生可以在预习中独立认识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故而在课堂教学中生字词语不再作为一个环节来予以教学,而是在学生的课文朗读中指导字音,在课文学习中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自主学习,能读懂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出相关的语气。通过让学生自读2-4节,找出“表现小岛出现与消失的句子”,并指导学生的朗读,读出小岛神秘的语气。
目标三:通过朗读与观看媒体感受小岛的神秘之处,并理解小岛形成的奥秘。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几个媒体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朗读。
目标四:能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大海中蕴含了许多神秘的科学知识,产生探究大海奥秘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指出大海中除了火山爆发外,还有许多神秘古怪的现象,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事物原因的欲望。
四、关于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从欣赏图片入手,教师结合图片描述大海的不同景象,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海是变化莫测的,是富有神秘感的,由此引出第一节内容,并顺势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岛概况
学生在课前预习过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预习的检查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把初步感知与预习交流合二为一,让学生说说小岛的名字,为什么说它是神秘的小岛?通过交流让学生来了解小岛的概况。
(三)层层深入,了解“神秘”
这一段教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学习小岛的“现”的句子来体会小岛的神秘。第二层次是通过学习小岛“隐”的句子来感受小岛的神秘。
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体会小岛神秘的过程中,我就是通过找句、读句来让学生逐渐体会小岛的奇幻、神秘!在读句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来达到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的目的。这个过程中,一前一后两次对“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这句话进行朗读,学生的体会和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后一次的朗读较前一次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这两次朗读,也使这一环节的学习显得相对完整。
(四)揭示奥秘,训练语言
课文第五节内容是一段说明性的语言,揭示了小岛忽现忽隐的原因。在教学时,学生通过朗读、媒体演示来理解小岛“忽现忽隐”的奥秘,并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重组课文的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其中的说话训练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有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一定要理解文中的语言,同时要把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说完整、说清楚。在这段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媒体的帮助,通过形象的模拟演示火山爆发,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五)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学完课文后,学生知道了“神秘的小岛”的奥秘,但这只是大海抛出的许许多多的谜语中的一个,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三幅大海奇景图,要求学生课后再去探究它们的奥秘之处。此举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课文作了一个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