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导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使我们成了有知识但没有产权的民族。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其突出弊端便是重智轻德、求同伐异、压抑创新。
重智轻德现象严重。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与《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熊丙奇聊天时指出,我们的教育缺很多,缺钱、缺人才,缺人文关怀,缺理想的追求……最缺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人文情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以人为本?如果把人当人,就不会让孩子起那么早,睡那么晚,让孩子们没有休息日,就不会让孩子做那些重复的,简单的练习和作业。所以说,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实现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教育。
求同伐异。中国孩子的聪明、勤奋举世闻名,在“奥赛”中频频获奖的现象曾为许多人津津乐道。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成果。但1995年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却几乎全军覆没。求同伐异的表现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普遍地存在于毫无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见惯了的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宽容和保护。当下流行的“标准答案”排斥了孩子们异想天开乃至合理想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和考试,如此“千锤百炼”,足以使“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应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压抑创新。求同伐异的教育极易扼杀人性中丰富的创造精神,降低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