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国家的母语标准中,极少看到关于“母语课程性质”的“精炼表述”,更多的是逐条表明母语课程的价值追求,明确列出“内容标准”,回答“母语课程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到某一阶段应达到什么目标”。说“极少”,是因为还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述。如美国加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还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公民,形成国家概念。”这似乎和我们关于“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性” 的表述有些类似。但是,在所查阅的论述中,实在没有看到“必须用简单三两字准确而又获得众人同意”的“母语课程××本质特性”的表述要求和激烈争论。然而,我们依旧可以从各种课程标准中,从关于标准的解释中,清晰地看到国际范围的母语课程的“理念共识”和“目标共识”——于是,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同其他“本质问题”的认识一样,只能是个“过程”,这种争论有一定意义,但是,要想极为简练地对“语文是什么”作一个准确的、三两字的全称判断,将是十分困难的,任何界定都会有所遗漏。放弃自以为是的、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共识的达成,有时就是归功于无谓争论的放弃。 语文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调整同样也是理念的更新内容。所以,我们只能从这些目标内容和和相关文件中,归纳国外高中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一点借鉴。
l 1、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重新确立课程价值观和能力发展要求
高中母语课程改革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能就学科论学科,它只能在整体性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必须遵循共同的课程价值观和能力发展要求,并以自己的独特性体现这共同目标。我们首先看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这方面一些阐述。
1)芬兰的议会和政府作出的政策声明及关于教育政策的公共辩论,表达了当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中,下列几方面得到强调:
·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改变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和学校中的一般实践应创造出个人、社会成员和国际合作所需要的理想、道德规范和知识。
·明确文化认同和国际化。文化认同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态度、知识、技能、人的关系模式、生活方式及对生活的看法。文化独特性和作为文化解释者的行为能力在日益国际化的世界中受到重视。
·促进体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成为民主社会的成员。使高中生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负责任、积极主动的民主社会的成员。性别平等作为教育目标意味着男生和女生活的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行使平等权利和义务的能力。1
2)印度同样强调国家统一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例如,在1996年制定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下列10大内容融入各学科中:
l 印度自由运动史;
l 宪法和义务;
l 培养国民平等感;
l 印度文化史;
l 平等民主和世俗主义;
l 性别平等;
l 环境保护;
l 消除社会障碍;
l 尊重小家庭;
l 培养科学精神。
3)韩国最近的一次高中课程改革(第七次)确立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格和创造性的人,即:
l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人性的人;
l 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性的人;
l 以丰富的教养为基础,开拓前进的人;
l 在理解韩国文化基础上,创造新价值的人;
l 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2
4)美国中学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价值观和能力要求在前面已作出介绍。这里不妨引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段话:“我们必须拥有语言,但只能拥有一种语言,那必须是独立宣言的语言、华盛顿告别演说的语言、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以及第二次就职演说的语言。共和国的奠基者把这种语言和文化传到我们手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反对或者用任何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取代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企图。”2这当然是政治家的论述,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必须体现的国家意志。
上述高中课程共同性的要求,大致包括基本价值观追求和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新目标追求。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否要充分体现这些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知识能力要求呢?有人对此存在两个忧虑,一是担心语文课的承载过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二是担心语文课回到‘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应该说,实现这些目标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专设一门课程,专门实现上述共同价值。语文课程有自己的特有功能,但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些要求。如现行的语文教材多是以选文为主要内容,选什么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作一种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必然受价值追求的引导;如何解读这些文章,涉及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再认识。标准制定者、教材编者、教者作为“文化解释者”,如果仍然停留在 “迂阔陈腐”、“颟顸封闭”、“非此即彼”状态,必然难以承担这个重任。人们憎恨“极左时代”语文课程泛政治化,主要是反对那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损伤广大人民利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目的”。而先进文化的建设任务相当艰巨,语文课程改革坚定地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需要智慧,需要胆识。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不思进取与媚俗媚时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语文课终究不是政治课和文化课,其差别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不同,还体现为学习方式的差别上,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实现上述共同目标。至于贯彻有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知识更新的共同要求,贯彻有关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共同要求,只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李家永 刘瑞生.芬兰高中的课程结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研究资料.
2索丰.韩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资料.
2 转引自 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 透视我国双语教学.全球教育展望【J】.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