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今天的阅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感性认识,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阅读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从何入手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从“情”入手,让学生在感悟作者“心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再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明析作者的“感情”,即:“悟情解文,解文明情”的阅读教学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初读感悟作者心情
感悟作者心情,让学生怀着和作者相似或相同的心情去理解、赏析课文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已经能隐隐约约地感悟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简洁地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在答案上,只求相近,不求纯同。然后教师择一最佳答案板书。例:在教学朱自清先生《匆匆》这篇散文时,学生读完之后,我让他们用两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学生们分别用了“自责、忧愁、无奈、焦虑、叹息、彷徨、悔恨”等词来概括。我从中筛选了两个词——“叹息、悔恨”来概括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再读分析作者心情
在确定了作者心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再读,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这种心情产生的原因,这种心情在言行上的表现等。实质上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非常有效。教学《匆匆》时,明确了作者的心情——“叹息、悔恨”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探讨:1.作者叹息、悔恨什么?2.从他的哪些行为上可以看出他在叹息,在悔恨呢?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很快便弄清了作者叹息的是时光的飞逝,悔恨的是自己无所作为。我们可以从作者回忆时光的飞逝及他不断责问自己看出他的叹息与悔恨。作者的心情、行为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研读解析语言特点
有了对作者心情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适当的情感氛围中,通过研读课文,解析表达方式,把握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已非难事,因为此时我们已基本上可以做到与作者同心了,既能同心,则更易同解。教学《匆匆》时,我让学生在悔恨、叹息的情感环境中理解“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轻悄悄、凝然、伶伶俐俐、赤裸裸”这几个重点词。事实证明学生在适当的情感氛围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比较合理。同时我让体会了文中排比句的优美,比喻句、拟人句的形象、生动,明晰了文章“春景的触动—悔恨的自责—叹息的回忆—自责中渐醒”的结构。这让学生不仅领悟了文中词、句、段的作用,受到了感染,还领略到了用词、造句、谋篇的方法。
四、朗读明白作者感情
清楚了作者的心情,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点,我们不仅要通过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来弄清楚隐藏于作者心情之后的思想感情。这是对文章灵魂的把握。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思考来达到,同时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朗读、思考。教学《匆匆》时,我问了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多数同学在朗读之后,说到了作者是为了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或劝慰后人要珍惜时间多做有益的事。在些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悔恨、叹息的味就更浓了。
“悟情解文,解文明情”的阅读教学策略在第二、三学段很多记事写人的文章教学中都可运用,如下表:
课题
作者心情
产生原因
言行表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
《匆匆》
叹息、悔恨
时光飞逝
责问自己
回忆往事
劝慰人们珍惜时光
《示儿》
悲
九州不同
立下遗嘱
悲壮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收蓟北
涕泪满衣
漫卷诗书
强烈的爱国之情
《“诺曼底号”遇难记》
崇敬
伟大的人格
临危不惧
坚守岗位
留生机于别人
对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崇高品质的赞美
《丰碑》
崇敬
克己奉公
舍己为人
为了战士
牺牲自己
对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可贵品质的赞美
《中彩那天》
烦恼
高兴
冒领奖品
物归原主
神情严肃
特别高兴
对父亲诚信品质的赞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悲痛
战争让他失去了亲人
写信呼吁和平
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
综上所述,“悟情解文,解文明情”这种以读为基础,以把握语言表达规律为目的之一的,从作者的“心情”到“感情”的阅读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与作者同心,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解,是非常简易、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