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附小刘小葵
亲情,是千百年来散文作品吟诵的永恒主题,作家不计其数,作品多如牛毛。后来者要想在这异彩纷呈的百花园中打破桎梏,培育出一枝独具特色的小花,是十分困难的。朱自清先生别出心裁,打破常规,避正面而写《背影》,一篇惊世之作就此横空出世了。好文者,为作家独特的视角而拍案叫绝;性情者,为文中凄美的父子之情而唏嘘落泪。
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篇绝世散文,在一群中学生发散的思维中,却出现了瑕疵。学生们的理由是:
1、父亲越铁路,翻站台,违反交通规则。
2、父亲着臃肿棉袍,蹒跚翻越站台,形象不酷,姿势不美。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能否站得住脚,我们姑且不论。但苏教版的编者居然听取了这种意见,从教材中撤下了这篇文章。这种从善如流的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也敢在权威面前挑挑拣拣,指指点点。同时,这也给教材的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独有偶,我在教学《亲人》一课时,学生也提出了异议。
人教版小语第五册选编了一篇叫《亲人》的课文,文中讲述了一对汉族母女长期照顾一位苗族老奶奶的故事,赞美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境界。
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他们对课文中为了拔高一方,不惜贬低一方的做法十分不解。下面是我在教余的一点点总结,一点点质疑。
在课文中拔高的文字自不待说,暴露问题值得商榷质疑的文字有这么两段:
●“我的邻居有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1、哪一家孝顺的女儿会把自己年迈的母亲独自一个人撂在家里?
2、“孝于亲,宜先知”,身为人民教师的女儿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3、既然经济上并不困难,女儿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去县城一同居住?
由此,是否给人一种印象,文中的女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值得怀疑,这绝对不是编者的原意。以上质疑,是选编者始料未及的,暴露出选文在道德意图上的顾此失彼。
●“……(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真比自己的女儿还亲”,这种横向地比较,作者和编者的主观意图是要赞美这种邻里相助,尊老敬老的人间真情。但是否是暴露了母女亲情的不足?
2、评价导向问题。新的评价标准及其评价原则要求教师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简单地做一些横向比较,如拿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比较。一种科学的、因人而异的评价应该在校园乃至社会形成风气。而在教材中出现如此一扬一抑的比较,势必导致评价导向的迷失。
《背影》不酷,可以从教材中撤除,《亲人》不亲呢?基于以上质疑,我们认为《亲人》一文不宜入选小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