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究式教学——《药》教学实录

教案设计

师:秋瑾,浙江绍兴人。清末杰出的女革命家。1901年寓居北京,接触到新的思想。她既感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又身受封建家庭压迫,便决心向西方寻求真理。1907前回绍兴,准备发动起义因起义计划泄密而被捕,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

集体研究式教学——《药》教学实录

师生共同解题: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要疗治中国社会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者的鲜血也决不是良药。到底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呢?这正是作者要人们去注意,去探求的。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鲁迅的生平?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老栓要人血馒头干什么?

2、如此残忍而血腥的药,其药效到底如何?

3、什么才是真正可以治病的药?

4、华老栓买药之前有没有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5、华老栓讲话不多,一共只讲了二十几个字,为什么?茶馆议药时,他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6、小栓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语言,只是咳嗽?一共写了几次咳嗽?各有什么作用?

7、茶客中还写了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有何作用?

8、《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9、满脸横肉的人是不是康大叔?他同茶客讲了什么?说明什么?

生:齐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

分组讨论,各组推出代表回答。

师:文中共出现了多少人物?可归纳为几类,有什么意义?

生:人物归类,分析意义。

师:小说以什么为线索?设置了那些悬念?

生:讨论,明确。

明暗两条线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的结尾。

生:讨论,朗读。

师:小说中夏瑜并未出场,我们现在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写一篇作文《夏瑜在狱中》。

集体研究式教学对教法的要求

◎鲁江

教学《药》这篇小说,运用集体研究式教学法,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运用何种教法也很关键。各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选择教法对教师有何要求呢?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法,它的基础是钻研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这就好比一个演员要演好一场戏,必须钻研剧本、熟悉剧情,从而深入角色,才能使出绝招。这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如教学本文所选的以第三段做突破口,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的理解、全面的掌握,那是很难找出、找准的。又如教师所提出的各个思考题,如果粗心一点,忽略了华老栓夫妇买药前后的对话,忽略了小栓的六次咳嗽,忽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人的精心安排,忽略了为众多人物画了九次的眼睛,那就很难设置疑问。

其次,教书选择教法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因文而异,不仅要考虑几篇课文的特点,而且要考虑一单元几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根据某一篇课文的特点可以采用这种教法,也可以采用那种教法,而

从一单元几篇课文来考虑,那就要通盘打算,要注意教法的变化,所谓因人而异,就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出自己的风格,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因为学习别人而把自己原有的特长抹掉,风格磨光,那效果也不好。所谓因班而异,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生搬硬套,上成模式化。有效的教法这个班可行,在另一个班就不一定有效。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无视班级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查看更多
【集体研究式教学——《药》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52346/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