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

教学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

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即人通过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意义,求得知识。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固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情感、兴趣、爱好的参与也必不可少。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

一、传情达意

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一个不美的对象很难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而一套小学教材,包罗万象,集社会美、人情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身,蕴藏着丰富的美感信息,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陶冶情操,接受美熏陶都能起着极大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丰富的情感信息深藏于其中,而它本身是静止的,只有人们阅读时才能接受它的新鲜活泼、它的震荡心灵的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用优美而带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在教学描写漓江水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有关漓江的图片及插图,这些图片有远景,有近景,甚至有对水的特写镜头,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对漓江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着,让学生看着挂图,教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课文,重点突出水的“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接着,我又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漓江水静得怎样,清得怎样,绿得怎样,并找出三个句子的句型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感受,变换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由于学生接受了作者那设身处地的感受,巧妙的比喻,漓江那独特的形态美、质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感。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进一步启发:作者是怎样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轻抚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二、驰情其中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输入学生的大脑中,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这一节,作者通过写皮鞋匠听到《月光曲》而产生的联想,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我开始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明确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读和评议,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学,自己去体会去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他们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画,复述课文,大都能准确无误地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有的同学还随着音乐创造性地进行复述,神情十分投入,如痴如醉,老师也被感染了。因为这样,课文最后一段“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们还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人们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驰情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升华感情

当学生充分发挥其审美积极性时,就会对课文中的情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升华,从而形成新的情感信息,储藏于更深的“信息仓库”。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细细品味,总体上进行把握,寻找“弦外之音”、“象下之意”,以达到心胸开阔,情感升华,达到顿悟。在此,使用“人物置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即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做去说去想,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如《小音乐家杨科》第11、12节,写酷爱音乐的杨科,在音乐那强大的力量推动下,走进地主的食具间看小提琴,被人抓住,挨打的经过,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杨科为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受到了极其不合理的惩罚,深刻地展现了杨科的悲惨命运。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使用感情朗读、音乐渲染、角色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杨科,想象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危险去实现自己迫切的愿望。低沉而紧张的朗读,配上低沉而紧张的音乐,读出杨科内心愈来愈厉害的恐惧、无奈与痛苦。杨科不小心触动琴弦而发出的一下轻微而凄惨的响声,震撼了杨科,也震撼了学生,因为正是这一个响声,把杨科推下了万丈深渊!学生终于体会到“凄惨的响声”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此时学生神情紧张、痛苦、悲伤,以致在改写第12节中杨科挨打情节时,学生都成功地再现杨科遇到蛮不讲理的毒打场面,有的学生甚至写到:听到地主仆人那粗鲁的问声“谁在那儿?”时,杨科吓呆了,他憋着气,浑身颤抖,头脑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肯定逃不掉了。他蜷缩在墙角下,无神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只在不停地低声申辩:“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想看看小提琴呀……”,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极度痛恨与控诉,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今天的中国,像杨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才能得到重视和培养,从而激发起自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热爱。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又都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阅读课上短时间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师生交流语言,交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查看更多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5150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