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有它的历史根源。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人认为男女主人公双双自杀殉情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因而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缺少积极意义,这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浓厚的罪恶势力认识不足,甚至把旧社会当做新社会;有的人认为爱情是至上的,爱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应当用自杀去殉情、去表白、去斗争,似乎除了“死”别无生路,这种不从社会实际出发的轻生之举,无疑也是错误的,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据查考《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根据庐江郡的一个婚姻悲剧的实事写成的,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像兰芝这样美丽、温柔,既知书达礼又是劳动能手的女子,竟会受到仲卿母亲无理责备终致遣回娘家,这是由于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作崇。兰芝出自平民家庭,仲卿却是个衰落了的大家子弟,他的母亲却念念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看不起兰芝这个出身民家的女子,歧视她“人贱”,嫌她“无礼节”、“自专由”,一心想为儿子攀附“东家”,逼迫仲卿把兰芝遣回娘家。那么,仲卿和兰芝既然十分恩爱,也曾多次向母亲表白、求情,为什么终于不敢采取更强烈的斗争而违心地遣回兰芝呢?小姑对兰芝也十分同情,为什么不能在家庭中组成同一阵线来反对专横无理的焦母呢?这是由于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占了统治地位,同情和反抗起不了什么作用。
兰芝回到娘家,母亲虽然疼爱她、同情她,但哥哥却是封建意识、门第观念强烈的人,他和兰芝的手足之情已完全被封建意识淹没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在家庭的地位不如哥哥,所以兰芝回到娘家依然十分委屈。这首著名的长诗,充分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门第观念对青年婚姻幸福破坏的罪恶,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鞭策。另一方面又赞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兰芝虽然受到焦母的歧视、折磨,但还是忍受折磨、温柔体贴、勤劳善良、顾全礼节,希望能委曲求全,维持与仲卿的夫妇生活;仲卿虽然礼教观念严重,守礼尽孝,但还是多次向母亲表示抗争,因个性比较懦弱,还是不得不与兰芝分离。
夫妻分别时缠绵悱恻,海誓山盟。仲卿不另娶,兰芝不再嫁,表示出虽受迫害,而爱情忠贞不渝。但兰芝因哥哥势利,强迫她许婚太守之子,她自知无力反抗,便萌发以死殉情之念。诗中竭力渲染太守家为举办婚事大力张罗,以衬托兰芝的忠贞不渝之情。
终于在新婚之夜,兰芝赴水自尽,仲卿也随后自缢身亡。他们是在经过一切努力之后,最后以自己的生命向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最后的斗争,表明了他们对婚姻爱情幸福追求的强烈愿望与至死不渝斗争精神。他们的悲剧遭遇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着封建统治下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和反抗要求,具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民间。
绝不能把它看成简单地“以死殉情”。这首诗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特别是兰芝、仲卿双双殉情,更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宗接后的封建意识的沉重打击。基于这一理解,我在教学时曾请同学对诗中主人公的结局展开设想,同学提出了十多种结局,如夫妻出走,公开向社会揭露焦母的无理迫害,让兰芝嫁给太守的儿子使妇女扬眉吐气,让仲卿出家当和尚等等,后来我要求同学根据两条原则:①不能违背历史真实;②不能歪曲主人公性格,开展研讨,结果,还是维持了原诗的结局。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文学作品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给人以启示、教育。
分析和理解它,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不能背离文学创作的原则,更不能简单地仿行,消除了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