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课前检测字词
邂逅(xiè)(hòu) 狙(jū)击 瓦砾(lì) 嗜(shì)好
狼吞虎咽(yàn) 柏(bó)林 胳(gā)肢窝 胳肢(gé)(zhi)
刹(chà)那间 刹车(shā) 咽喉(yān) 哽咽(yè)
三、整体感知
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
【参考答案】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四、文本研习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2、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参考答案】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3、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
四、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明确——“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例如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五、总结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正如主人公那样,虽然自己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但还是收养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
2004年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人们来到集中营旧址,点起白色的蜡烛,为亡灵祈祷的悲戚曲调在寒冬中响起,荧荧烛火沿着幽幽的铁路通向远方,打破了黑暗,告慰110万死者的在天之灵。德国总统克勒赶赴波兰,亲自参加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在德国国家剧院举行的“回忆奥斯维辛”纪念活动。德国议会还举行了特别悼念仪式。德国的一些联邦州也举行默哀等活动,纪念当年纳粹暴行下的死难者。那一天,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发表了令人难忘的讲话,“年轻人,你们有责任思考未来,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没有战争和威胁的明天。”
六、作业布置
1、摘抄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
2、完成《成才之路相关联系》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