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教材成为创新的摇篮
新教材经过改编,焕发出新的活力。可谓学习的知识层面大、类型多、开拓性广、趣味性浓、灵活性强。仅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的改革是不够的。要想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必须把教师、教材、学生三点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现状,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提高,使之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
一、充分利用图境,发展学生语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的综合素养包含的方面非常广泛。针对于学生生活环境的研究,我得出以下结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平时接触的对象有限,交流的环境受到较大的束缚,所以自闭型的学生出现,同时许多学生在到了上学年龄后,还不太懂得如何跟别人交流,如何听话、说话。不仅如此,性格内向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家长类型很多,如:交际广泛,工作繁忙,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或雇保姆看孩子。这说明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学生缺乏交流的环境,说话的机会。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将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突破口,就应在教材上下功夫,从教材、教学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教材中的图画为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图画语境,因为许多图画都包含了一个小故事,或一个话题,同时图画精美,让人一看就想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所以,我在教学中就采取了让学生根据图画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练习说话。这样做,见效很快,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使之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堂。如:拼音第四课,图中就讲述了,小马驮着一袋大米走着,小兔发现米袋漏了,便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小马。在学习这一图画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依据图画,讲一个故事。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说明,让学生做到仔细观察、善解其意、大胆发言,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通过肢体语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兴趣,如何让自己的教学令学生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同时这项研究应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等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法。学生的自律性较差,低年级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动中学,达到动静结合的良好结合。在教学儿歌时,采取让学生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的方法,来演儿歌,不仅让学生的肢体语言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能在编动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同时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
教材中许多课文很具人文色彩,作为教师就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学习《平平搭积木》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平平要搭几间房子?你怎么知道的?平平想建几间房子?给谁住?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场景,就会把房子给最需要它的人。在学习《雨点儿》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雨点儿,你要落到哪里?学生说:我要落到校园里,把校园冲洗干净;我要落到沙漠里,让沙漠中充满绿洲;我要落到小河里,让它汇成大江……这些问题诱发学生联系实际去思考,既起到了育人的作用,也开拓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发挥教材的可操作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善用、活用新教材,发挥新教材的可操作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复习二》时,其中有一个题是“我会摆”,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了利用所带的材料摆出所学字母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且能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利用这些材料摆出了许多字母;还用不同的方法摆出了一个字母;也有的合作完成作品。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便一发不可收。可见,教材的可操作性,为学生开辟了创新的天地,教师只要精心使用新教材,就会使新教材焕发更大的活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让新教材的教改之路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