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教学分析

我们“以分数论英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教育评价,不难看出其背后所支撑的理念——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这种以考试作为“评价”代名词的评价观重在甄别与选拔,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我们的新课程着力构建了“生本”评价体系。其宗旨是一个目的、两个面向、三个发展、四个学会。即: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发展和特长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创造。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

新课程的“生本”评价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全息性评价、动态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本文拟从上述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对“生本”评价作具体阐述。

全息性评价——尊重差异

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指出:人人都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智能都是多元的,虽然每个方面都不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总有一方面是最佳的。教育应当尽可能的挖掘这些优势,要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评价的资源。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

,其所谓的标准化试题、精确量化试题无疑是对差异这一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全息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六个大的板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文化素养、闪光点与特长。每个大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小块。

这样评价的内容既注重书本,也适当地考察了课外知识;既注重知识的检测,又突出了能力的考核。评价内容的丰富,为学生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应。传统的师本教育的主体——老师,具有评价的绝对权威,而“生本”评价观下的全息评价则更注重评价方式的灵活性,让评价主体从唯一走向多元。我们学校的《扬长教育实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中分解出了许多评价栏目,每个栏目后面的评价主体都包括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这样采用互评、自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意在留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努力从多角度中发现、显示学生个体的与众不同,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动态性评价一一关注发展

过去的“成绩通知单”只反映学生期末文化考试的成绩,即反映学生现有的成绩和现有的水平,忽视未来的发展,忽视现有的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变化和发展,忽视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发展,它是一种静态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则是与静态性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评价过程从终结走向全程

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马后炮”,评价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而全程评价不仅注重评价的结果,更关注评价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将评价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对语文学科中写字姿势、日记、阅读习惯的评价,

有的教师就吸取了巴班斯基“最优化”三个字的涵义,在课堂上实行即时评价:坐得最端正的,读得最认真的,写得最棒的……。有的教师实行了“班级档案管理”,聘请本班同学做管理员,收集班级里的各类资料——优秀作文、日记、考试满分卷、字迹工整的作业本等等。

(2)将评价时间分散到平时里。我们的分项检测把集中考试的时间分散成若干次。例如语文检测中的古诗背诵,学期初我们就将各年级应背的古诗篇目印发给了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让老师或学生干部检测,不合格的还可以重新再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将检测的时间化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大大减轻了师生考试时的压力。

2、评价方法从定量走向量性结合

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是爱桑代克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的思想的消极影响,只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动态评价则要求定

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分数+等级+评语”的模式,对需要精确量化的学科成绩采用了分数评价:对如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社会态度等复杂的现象,则采用等级评定。另外,评语评价则要求“老师的话”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并能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激励性评价一一凸显个性

“道人之长,愈道愈长;指人之阳,愈指愈短”我们的扬长教育理论正是从这一原理出发构想的。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因素进行激励、训练、迁移,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经过长期的良性积累,

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家曾说:“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但这种微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正是一个人的心态”。对学生评价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差异的开始。因此,

扬长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评价必须是激励性评价。

1、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找学生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相当一部分‘差生'是教育造成的。”要改变这些学生,教育本身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扬长教育理念下的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拿“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例如,

班上有一位头脑特别灵活,但学习总是马马虎虎的孩子,老师给了他这样一段评语:你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个机灵的孩子,并且有较高的天赋,最忘不了课堂上你独具一格的见解。今后你如果能用认真代替粗心,把字写得工整些、漂亮些,那该多好啊!老师期待着……。像这样一段发自内心的,寓打批评于激励中的,饱含期待的评语带给孩子将是一股持久的学习动力。当然,拿“放大镜”找学生优点,不仅可以是老师为学生找,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找优点。例如,我们文化长廊里每学朝一次的学生“自我介绍”展示栏,就是给学生自已寻找自己的优点、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2、扩大激励性评价的外延。

说到“激励”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表扬和赞美。但是人们忘记了,在这之外还有-种更为重要的,更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就是给学生创造激励的环境。如果说无休无止的表扬与批评会使学生麻木,那么创造的氛围和环境会使人永远向上。例如:每周升旗仪式上,让旗手走上旗台作自我介绍,说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班级组织“我说我”班队会;每周星期二“自我管理日”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还有班级里的“每日一星”的评选,有勤学之星、守纪之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还有学校组织的“人人上三台”活动,即课堂上、讲台、比赛上擂台、表演上舞台等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随风春雨,润物无声,学生在这样浓郁的激励性评价氛围中,个性张扬,活力进发,他们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如今“个性教育”、“生本教育”成了教育界时髦的术语。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我们将会看到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套用这句名言,来阐述“生本”评价的涵义,评价的艺术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47624/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