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苹果》一文教学将近结束时,我正饱含深情地讴歌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士们的那份互相帮助的阶级友爱。学生也便沉浸于那种阶级友爱和馨香里,师生的心正沐浴在这种深深的阶级的友爱之中。同学们也好似在静静地用心聆听战友间心灵的独白。渐渐地,我停止了谈话,教室里宛如文中写道的那样——“防空洞里格外的沉静”。
看着学生们被课文深情地陶醉的模样,我此时突发奇想,于是提出了“剩下的大个苹果哪儿去了”的问题。真是让我始料未及,一石便激起了千层浪.
顿时,同学们被我的提问炸开了锅,教室里仿佛沸腾起来了一般,均在追溯那半个苹果的去处。有的说最后还是吃了,有的说没有吃,都在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但似乎都无法说出自己理由,却又有“蠢蠢欲动”之势,看着同学们都在为要说出理由而发愣的样子,我便又一次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末尾处最感人至深的地方。读完之后,同学们都好似想从老师处发现一点儿什么。教室里又一次沉静下来了。我仍是静静地站在讲桌旁,微笑着但却一言不发。
也许是此是无声胜有声吧。突然之间,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苹果被吃了,是连长把它分成了八份,每人一份吃掉的。”“没有吃,剩下的半个苹果现在还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里保存着。”“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那半个苹果由连长保存着的,连长正是用那半个苹果来鼓励战士们打了那一次胜仗。”“剩下的苹果最终又转了一圈,最后是由连长下了军令命令小战士吃下的,但如今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里珍藏着的却是那半个苹果的模型,仿佛跟的没有两样,人们将用它来永远记下这个感人的故事,这一光辉的历史。”……
这是多么合理而又丰富的分析与想象呀!面对这一点点闪烁的火花,我没有能说上什么,也正是被学生们这灵动的思维感动了。我高高地树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会心地笑了,我也会心地笑了。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
刹时,我心中像似燃起了熊熊烈火。不是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正是孩子们的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了心中的火,使我想起了此文开头的那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