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性质,行何处?

教案设计

逝者如斯!转瞬间,我已是有20 年教龄的“老”师了。回首教学之旅,我在一片感伤的迷蒙间为自己庆幸!

行之,性质,行何处?

一、起点

1986 年3 月。皖南徽州。一个春光溢满山城的日子,我来到古老的歙县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开始了我准教师的生活。

歙县,古称徽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山环水绕,文物丰富。这美丽得无以言说的钟灵毓秀之地,这孕育了陶行知的古老山城,这戴震曾经生活的地方,这朱熹曾经讲学的所在,而今,居然成了我教师生涯的起点站!

歙县中学位于山城南隅桃花坞― 一个富有诗意的淳朴所在。在漫山漫野嫩黄油菜花的背景里,在点点桃红的点缀下,黛瓦粉墙隐约显露。时值春天,安静的山城悄然萌动无限活力,四野弥散芬芳和愉悦。屋前,一眼古井荡漾着宋代的明艳波光;屋后,古老屋舍后壁长满茸茸青苔。古牌坊。古桥。古树。古藤。紫阳书院(朱熹当年讲学之所)。这些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建筑与树木,将一所学校烘托得如此厚重典雅!历史与文化辉映下的古旧的校舍让人顿然涌起无限的神圣与庄严!

更有一群始终激励着我的人,他们早已成为我心灵中永恒的雕像。

卫玠,这位曾被誉为“安徽的于漪”的优秀教师,便默默耕耘在这所古老的学校。而我初出茅庐,居然就有幸成为她的弟子,得其真传。60 日的朝夕相处,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教育

教学的艺术。卫老师教学设计的自然巧妙,课堂教学的亲切从容,对学生的片片慈爱、一丝不苟、循循善诱令我神往不已,此后一直是我揣摩学习的样板。而我几堂很不成熟的试讲,居然得到她热情洋溢的夸赞:邓老师真是天生的语文教师!这虽然只是卫老师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的激励之语,但于我却不舍是莫大的鞭策与期许。

更有陶行知。实习期间,数次拜渴山城小北街里的陶行知纪念馆― 那典型徽式风格的粉墙黛瓦至今鲜活在我心深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深刻的思想成为我日后的教学的指针与源泉。陶行知智慧的思想穿透了时代的屏蔽,遥遥启蒙了一个对教育几乎一无所知的僧懂青年。后来,我在中学的许多尝试、探索,莫不与行知先生的思想息息相关。

如今想来,一个青年教师,在他教学生涯的起点上,在现实中能够得到名师的言传身教,在思想上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论作为向导,这该是怎样的一件大大的幸事!

我以我难得的际遇而备觉庆幸!

二、中途

大学毕业后,我走进了皖南名校― 宣城中学― 任教。这是一所百年老校。50 年代就是教育部直接联系的中学。学校人才济济,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师(例如,红学专家昊文汇先生80 年代初还在此校工作,有的老教师退休后就被上海古籍出版社聘为编辑)。与这些学者共事,我只感到自身的浅薄。于是,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这所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当时,读得最多的就是古典文献类图书。受教研组老先生的影响阅读了诸如《说苑》 《 历代笔记选》 《 清朝野史大观》 《 文史通义》 《 二十二史札记》 等文史著作,这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这是我最愉快的完全自由的潜心读书时光。六七年间,一个人在宣城中学那偏僻的东北一隅的老式瓦房里静静读书,发黄的卷页与橘黄的灯光在我眼前交织成一片宁静而惬意的风景。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是心灵与书籍完完完全全的交汇融通。

那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充实的阶段。

这一段时间也是自己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黄金时光。后来的教学便随着读书的深入而渐渐进步。于是,开始有了点成绩,也有了点名气,也获得了一些荣誉。陆续开始有文章发表,参加赛课也取得了若干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安徽省首届教坛新秀(文科组第一名), “语文报”杯全国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 …

这一切都将归功于读书,读书给予了我丰厚的回报。读书,使自己使学生都得到极大的收益。

例如,有感于学生阅读深度不够的现象,为了不让学生成为只有宽度没有深度的“平面人”,我尝试着开设“名著导读”选修课,试图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把这部书读通读透,使这部书成为自己读书、写作、思考的源头活水、思维的据点。于是,我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经过与学生商量,最后确定了将《红楼梦》 作为研读文本。我首先利用整个暑假,反复研读《 红楼梦》 ,在一本岳麓书社版的普及本《 红楼梦》 上密密麻麻写下许多读书心得;购买了从创刊号开始的各期《红楼梦学刊》 杂志,又通读了几部“红学研究史”,还非常认真地读完了几本小说理论。然后,才有点胆量走上讲台。

就这样,从1993 年开始,我陆续为四届学生开设了“《 红楼梦》 导读”选修课,每周一课时,连续开一年。我与自己的学生一道读红楼,品红楼,评红楼,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拥有一次亲近名著的机会。这一尝试,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整整一年时间,学生终于研读完了这部巨著,许多学生感慨道:这是生平第一次认认真真地阅读一部著作,原来走进名著居然有这般美妙滋味!这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忽然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依然对此念念不忘。

两轮“红学”导读课之后,我忽然觉得自己在举行小说教学时最为得心应手,也最受学生欢迎。我似乎已经从小说教学朦胧意识到语文教学的个中三味了。

1997 年,我参加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比赛,抽到的课题是小说《明湖居听书》 ,我的设计和教学说课得到了当时作为评委的蔡澄清先生的高度评价,最后获得安徽省首届教坛新秀文科组第一名。

1998 年,我参加“语文报”杯教学大赛,这次抽到了小说― 《 守财奴》 ,这堂课上得也很理想,最终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

后来,我的“红楼梦”系列论文成批发表,我的《<红楼梦>导读》 专著也得以出版。

我终于意识到,这是《 红楼梦》 给我的丰厚的回报!我开始意识到《红楼梦》 这部书确乎可以算作自己的“学术据点”。我凭借着这一据点,向广处拓展,向深处挖掘,开创出一方旖旎的天地。

当然,“据点”可以因人而异,但被确定为“据点”著作必须有两大特点:一是本人确实喜爱,二是著作本身确实有价值。

学生有了据点,才真切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教师有了这个据点,才算做一点深人切实的研究。

而宣城中学,则是我起跳的平台!我感谢这一方土地给我的滋养。我忘不了关心我的许多友人,忘不了朝夕相处的同事:许多师友给予了我的诸多帮助,同行之间开诚布公的对话,多年搭档无私的交流… … 这一切均使我受益良多。如果说,我是一棵树,宣城中学便是滋养我成长的土壤!

我常怀感恩之心怀想这所滋养了我玉成了我的学校。

但,总有一种隐隐的躁动在远方呼唤着我… …

查看更多
【行之,性质,行何处?】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4479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