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课后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

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

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

4、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

5、作者最后交待同游人的姓名籍贯,是不是赘语呢?

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43721/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