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读 欣 赏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三首诗。
2.学习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古今优秀诗文,陶冶情操。
●重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虞世南,初唐诗人,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甫,盛唐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汉族,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郑谷,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
2.给加点字注音。
纟委(ruí) 非是藉秋风(jiè) 鹧鸪(zhè)(gū)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流响出疏桐
连接不断的蝉鸣声。
(2)非是藉秋风
凭借。
(3)孤雁不饮啄
鸟类饮水啄食。
(4)暖戏烟芜锦翼齐
烟雾弥漫的荒地。
(5)品流应得近山鸡
等级,类别。
(6)游子乍闻征袖湿
游子的衣袖。
4.整体感知。
虞世南的《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 形体 、 习性 和 声音 这三个特点,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告诫情愿的品行志趣。这首诗采用了比兴和寄托的写法。
杜甫的《孤雁》中,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 漂泊生涯 的苍凉感慨;对 故乡亲人 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郑谷的《鹧鸪》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 鹧鸪之声 与 游子之情 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
合作探究
问题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垂 緌/饮/清 露,流 响/出/疏桐
(2)孤 雁/不/饮 啄,飞 鸣/声/念群
(3)暖 戏/烟 芜/锦 翼/齐,品 流/应 得/近/山鸡
(4)相 呼/相 应/湘 江/阔,苦 竹/丛 深/日 向/西
问题二: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表面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表面是咏物其实是咏人。那是因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点评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凭借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系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问题三:作者杜甫借“孤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表达的是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同时也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问题四:为什么说《鹧鸪》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这些都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