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以通栏标题的形式,将“课改”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构建一套理性的评价体系,这是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之关键?熏对此,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评价视点多维化
理性的评价体系其视点应力求多维,即评价要做到“纵横交错”,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纵”,即“拿今天的这个学生”与“昨天的这个学生”进行比较,看看他哪儿有了进步或发展,同时向这个学生提出“明天”的努力方向及目标;所谓“横”,即拿“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进行比较,或拿“这个学生的某些方面”与“那个学生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长处?熏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理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横向的评价,更需要纵向的评价。通过实行“纵横交错”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扬长避短、争取进步。
二、评价重心过程化
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理性的评价体系应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心要由结果转向过程,由重过去转向重现在,不再热衷于给既定的教学事实下结论,而是关注学生的“今天”,关注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的情感交流、协助合作、动手创新等情况,在“今天学生学了什么?今天学生学了多少?今天学生学得怎样?今天学生怎样就会学得更好?”等方面花功夫,在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情况的同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理性的评价体系应避免“考试是主要手段、分数是主要依据”的现状,力求形式多样化,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语文学科为例:对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而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时的表现力、感染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与方法等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的内容,则可以依据同学、家长及老师等的日常观察所得,由老师负责,在综合多方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定性评价;另外,可以书面考试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上也要力求丰富,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答与笔答相结合、集中测试与分散测试相结合、课堂检测与阶段检测相结合等形式,还可以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测试题。
四、评价内容全面化
传统评价内容单一,“一卷可定终身”。其实一张试卷所检测到的,只是学生学习中极有限的一部分知识,而能力、习惯、情感、态度方面的指标完全被排斥在检测内容之外,仍以语文学科为例:就《语文课标程标准》中的五项主要目标来说,“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很难安排进试卷。就是较好安排的“ 阅读”部分,我们往往安排的也仅仅是一些理解方面的内容,而阅读的技巧、阅读的速度、阅读的表现力、感染力等却无法用试卷检测。基于这种现状,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时,就要特别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参与程度及合作态度;关注学生能否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自己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全面的评价内容,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
现行的评价体系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依据有限时间、从有限的角度、实施有限地观察,凭此对学生作出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有的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理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组织下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要让家长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要充分考虑和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其次,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参加评价,评自己,也评他人;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概括,完成评价。这样的评价全面客观,才能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六、评价工具激励化
作为教师,要尽量客观地对学生的优势、进步以及不足进行评价,但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评价时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就评价用语而言:要注意方法与技巧,特别在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时,可多用“规劝”或“建议”的方式,让学生更愿意、乐意接受。如对上课经常走神的同学可这样提醒他:“要是你上课时的注意力能再集中些,那会更好。”就评价符号而言:要使用鼓励性符号,如五角星、红旗、蝴蝶等,用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等符号,让发展程度、进步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鼓励,并激发他们向多星看齐的决心,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