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3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4

、在阅读中,能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1.

复述故事情节。

2.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

一、故事导入:

1945

1

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

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他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小时侯的一段生活经历给我的启示。那么这是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二、走近作者

莫顿

·

亨特,美国作家。莫顿

·

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

·

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3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4

、在阅读中,能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四、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

给加色的字注音

训诫(

jiè

耸立(

s

ǒ

ng

迂回(

y

ū

凝视(

níng

啜泣 (

chuò

头晕目眩(

xuàn

2.

解释下列词

①训诫:告诫,教导。

②耸立:高高地直立。

③迂回:回旋、环绕。

④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⑤啜泣:抽咽,抽抽搭搭地哭。

⑥纳罕:惊奇,诧异。

⑦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

⑧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看来同学们词语积累的不错。

五、复述课文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为复述故事情节做准备。

2.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

1

)要素完整,详略得当。

2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3

)感情适度,仪态大方。

一学生复述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包括“我”在内的六个小男孩去爬悬

崖,由于我一直有病,体质弱,加之胆小,紧张,害怕,我落在了最后,颤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终于爬到了悬崖的石架上,我不敢移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伙伴们却离我而去,天渐渐黑了,我开始啜泣,内心充满了恐惧。这时,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父亲叫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照着做了,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位同学的复述非常符合要求。

3.

同学们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我”童年一次爬悬崖遇险、脱险的经历,及

由这次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爬悬崖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抢答)

1

)来自身体的困难,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体弱多病,

2

)来自性格的困难,内心胆怯、恐惧。(你能找到课文中表现“我”内心胆怯、恐惧的句子吗?)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生动的描写,把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惊慌、恐惧、绝望的心理刻画的细腻、形象、逼真。

3

)来自环境的困难:终于爬上岩石架,但它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又遭小伙伴的抛弃,天也黑了。

2.

对我们来说,这些算困难吗?不算。为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不算什么困难?

石架并不高,大约只有

20

多米高。悬崖不高,同龄的伙伴们很轻松的爬过了悬崖。(

13

小节)(这也是反衬,突出了我的体质弱)父亲引导我下悬崖,也没有费多大劲。

3.

在我们眼里不算困难的困难,在作者眼里却是巨大的,以至于达到了恐慌、绝望的程度。作者写遇到的这些困难的目的是什么?

对,为下文脱险做铺垫,并反衬了战胜困难后的惊喜与巨大的成就感。

4.

那他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脱险)

父亲用手电筒照在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告诉我小心的迈出一小步,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而且踩到了它,(板书走一步)此时我想心情怎样?信心顿生。然后,父亲又让我移动右脚,把它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再走一步,信心大增。然后,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个时候我不再惊慌、恐惧、绝望,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对,惊奇,自豪。

5.

作者由此次经历感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如由第一次坐飞机,感悟到还是脚踏实地的好,由放在盆里的鱼不知何时逃跑了,感悟到拼搏中

的生命有遏制不住的力量等等,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七、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我懂得了如何战胜困难的道理。以前遇到困难,我就有畏惧的情绪,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这样我就能聪明起来。

生:以前我总想,要是马上能上大学多好呀。现在我知道了,学习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上升,课程也是由易变难,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尔

·

盖茨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电脑公司,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来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看来,大人们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八、写法借鉴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从精神上获得的收获。那么,作者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

小故事,表现大道理。由事推理,富有哲理美,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的道理饱含了作者一生的感悟和思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2.

衬托手法的运用。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文中在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时,采用了景物衬托的手法,

使“我”的恐惧更加强烈。“暮色开始四合”“一片寂静”“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渲染紧张的气氛,烘托我的恐惧、不自信的心理。同时暗示我在悬崖上待得时间之长。

3.

巧用伏笔或照应,记叙周密:本文脉络清晰,明显分为冒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处处巧用伏笔与此照应,记叙周密。 开头写“热”,为后边“爬崖”伏笔。前面交代

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后面才有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在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好的小伙伴杰利走的时候,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为下文找带父亲来找我埋下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周密。

4.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尤其是心里描写最为精彩、传神。几乎贯穿全文的心理描写,将一个

8

岁小男孩内心的种种变化演绎出来,使文章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脱险部分特别明显:“这似乎能办的到”,到“我能办到到”,再到“巨大的成就感”,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失去勇气的男孩是如何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重拾信心,最终站起来的。

还有遇险时在悬崖上对“我”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表现了“我”遇险时的恐惧、害怕、绝望的心理。

还有课文中的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处境。“我”蹲在石架上时:“嗨,慢着,

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生动地表现了“我”遭遇困难时的软弱无助。还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没有训斥和责备,只有安慰,关爱与鼓励,耐心地指导“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悬崖,父亲高大的形象如在眼前。

九、

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1.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

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我的母亲,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3.

杰利

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4.

假如

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

的同学,将怎么办?

5.

假如你是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明确:

1.

我更喜欢文中父亲的做法。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说明这位父亲很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真可谓教子有方。

2.

自古慈母多败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

作家。

3.

如果我是杰利

,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当朋友遇到危难时

,

要全力帮助他

,

珍视这份友谊

.

4.

我如果是作者的同学,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陪着他,安慰他,给他鼓励。不要怕,我和你在一起呢。只要你试探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就很容易了。来吧,我等着你!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带着他一

步一步走下来。

5.

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

小心的爬下来。试着自己寻找下山的路,不能坐以待援或坐以待毙。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

十、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

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同学们,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莫顿

·

亨特能够从儿时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

我从

____

学到的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最后送同学们一首诗,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诗歌)

/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查看更多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39709/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