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预习,初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先认真默读预习提示,然后说说预习中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在“读读”、“想想”、“描写”和“什么事”、“为什么要”等下面画上圈点,为后面安排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培养自学习惯打基础。
2。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下列任务:①给自然段编上序号之后自读全文,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词;②用不同的记号分别画出描写“红领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③自说自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只说开演之前两个主要人物各做了什么)
检测时注意以下三点(重在自学能力和习惯):
一是注意发现学生自认为解决了但实际上读不准说不明的字词并及时纠正。
二是找出“描写……的句子”要全面,防止因为粗心而遗漏了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
三是练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注意学生是否多少体会到了解放军战士的心理活动。
练习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在学生初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巩固预习时找出的字词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能达到以练代讲,以读促讲的目的。尤其是教学二类课文,这个指导朗读的环节有承前启后、稳定全局的作用。对于重点段、长句子和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作法:
1。先全班逐自然段齐读,让大多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若出现读错字读破句的现象,当即面向全体,指导纠正,整体提高。
2。每齐读完一个自然段,就让学生各自朗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到朗读能力差的学生座位边倾听,发现问题,及时个别辅导纠正。
3。让全班齐读全文,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对全文留下完整的印象,同时再次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提高一步,并且重点指导读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
总之,练习朗读的过程突出学生自读,体现主体精神,并且把集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紧密结合起来。
读议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经过以上几步读的训练,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有了正确流利的朗读基础,接着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会读,并让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1。先让学生议议:你认为第一思考题中哪个词语容易被忽视?(比一比“找”和“找到”的区别)再让学生将有关的句子朗读出来;接着启发学生理解这些“帮助找到座位”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尊敬老人,助人为乐,但也粗心”作为对于那位“红领巾”的评价;然后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二至七自然段,巩固加深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后面要求学生给课文独立分段作铺垫。
2。要求学生紧扣“到底坐错没有”,从课文中找出词句来回答第二思考题,并相机引导学生分别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加以归纳说明,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直接说明并没坐错的是:“那不是楼上1排6号吗?”“咳,这个粗心的红领巾。”
间接说明并没坐错的是“一愣”、“想弄清楚”、“迷惑不解”、“眉峰耸动”等对于解放军战士神情的描写。这些地方要重点启发思维,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理解,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解放军战士明知自己并没坐错,但为了照顾老奶奶,为了不损伤那位“红领巾”自尊心和热乎劲,宁可自己蒙受委屈还“含笑”道歉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品德。
3。在学生经过上述读议训练,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之后,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八至十自然段,巩固加深对这部分课文的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是解放军战士和“红领巾”都离去之后的一个情节,让学生有感情地总结性地朗读一次,同样能为学生独立分段打下基础。
4。从总结全文的角度出发,教师可安排如下教学环节:
①要求学生自读末尾两个自然段并回答“我全明白了”什么?(解放军战士并没坐错。他是为了……而让出了座位。那位“红领巾”不是老奶奶的孙子。他尊敬……因为一心只想着……所以才弄错了)“我”为什么脸红?(惭愧,内疚。想起刚才……和……相比……)根据对于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回答第三思考题。
②整篇课文故事性节已经清楚明白,要求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无论分成三段或者四段,都要说出理由,说出段意)
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或见到的一件感人的事,写一篇作文(最好写本班或本校的事),全班出一次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