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单元概览:

埃德加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利用外物,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仅要虚心从师,勤学好问,而且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善于创新,使学习的天地成为自己探究和创造的乐园;不仅要热爱读书,善于读书,而且要增强审美意识,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对象,来欣赏自己学习的所有科目,享受学习,享受读书,享受诗一般的人生。只有使读书与学习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习惯,使审美与创造成为自己的生命要素,才是从根本意义上开启了智慧之门,才是真正为自己的一生打下了一个精神的底子,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充满着芬芳,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世界绚烂多姿,才能使高中学段真正成为人生道路上一段充满温馨、饱含惊喜、令人百感交集的旅程。

《劝学》是告诉大家要“学”,为什么要学习呢?因为学习是重要的,又因为学习是必要的。怎么学习呢?要有好的方法、态度,进一步说,就是要积累,要坚持,要专心。

《师说》告诉大家要“问”。文本首先明确“被问的主体”——师的角色,指出其重要作用。随后,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与择师的态度与标准。然后,通过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士大夫与百工),立驳毕现。然后阐述“新的”师生关系,以及写作缘起。

至于读本《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赵鑫珊),则论述了数理学与美学的关系,提出“从美学角度去研究数理科学”的“劝学”主张,就连思路也和古老的《劝学》一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仍然没有摆脱“劝学”的意图,明白无误的告诉大家读书的好处与目的,然后指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最后,你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者的观点——“读书的真艺术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就拿起书来读”。这样,作者就达到了“劝”大家要“艺术的读书”的目的。

单元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体,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背诵《劝学》和《师说》

2.认识《劝学》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认识《师说》所表现出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通假字、古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4.正确认识数理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培养学习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5.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并能针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6.通过问卷调查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7.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活动:

1.明确本单元的总体目标和相应篇目的学习目标。

2.每篇文言文都要先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中出现的各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并进行翻译和背诵。

3.现代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文意和语句的含义,能够从整体入手,把握作品的主旨,正确理解并评价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态度。

4.学习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编辑整理《劝学名言录》。

5.通过问卷调查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劝学

《荀子》

感悟课标新理念

▲课标理念感知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2.掌握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

3.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4.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5.学会用简单的文言或半文言写作简单的句段。

6.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目标重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A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知”同“智”)

2.古今异义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木直中绳,柔以为轮

答案:C(A土地方圆;B广博地学习;D以之为)

3.一词多义

学:①学不可以已(学习)

②其学甚博(学问、学识)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听到)

②博闻强志(见闻、学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读wèn,声誉、名声)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声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疾:①积劳成疾(疾病)

②声非加疾也(迅猛,快)

③(海瑞)素疾大户兼并(痛恨)

④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嫉)

假:①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②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③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

④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借)

绝: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②群响毕绝(终止、停止)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隔绝不通的)

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⑤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⑥络绎不绝(间断)

⑦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⑧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功: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

②事半功倍(功效)

③功成名就(功业)

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的,强壮的)

②强驽之末(强劲的)

③外强中干(强大)

④赏赐百千强(有余)

⑤强人所难(勉强)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C.用心一也 一:专一

D.声非加疾也 疾:强

答案:A(绝,横渡)

4.词类活用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时间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前瞻•预测

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类别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名词用作动词;A名词用作状语;B形容词用作动词;D名词的意动用法)

5.虚词的用法

于: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②青,取之于蓝(介词,表所从)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

④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

者:①假舟楫者(特指代词,……的人)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③子瑜者,(诸葛)亮兄谨也

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故: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明知故犯

③温故而知新

前瞻•预测

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青于蓝”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D(介词,“比”;A“在”,B“对”,C“向”)

[句式积累]

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无标志的判断句)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③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④用心躁也(“……也”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蓝”放在动词“取”的后面,表动作“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用于形容词“青”的后面,表比较。)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用于形容词“寒”的后面,表比较。)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物”用于动词“假”的后面,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作补语。)

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成江海(“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前瞻•预测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

⑴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给它加热使它弯曲成这样。

⑵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熟语积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语段积累]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有“劝告”“劝勉”的意思,它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学派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它勉励人们要不停止一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走进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探寻背景]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一.语篇脉络梳理

提高自己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道理明白

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具体生动

(中心论点)积累深入浅出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正反对比(比喻)

专心

二.语篇结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而后以一组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道理。接下来说,按照绳墨木头才能锯直,经过磨砺刀剑才会锋利,借以比喻通过学习并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人才会聪明起来,少犯错误。注意,这组比喻主要是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第二自然段,用一系列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述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可以增加人的才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第六自然段,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过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专心致志是多么重要。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就不会将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昭然若揭;不专心致志地做事,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建立显赫的业绩。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是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是学习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试举例说明本文设喻的特点。

⑴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为了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⑵设喻方式多样。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等。⑶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如讲“博学而日参省”的重要性,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是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下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辨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二、写作特点赏析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Ž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夏纪》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淮南子•说山训》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居》

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庸言》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学规类编》

[妙语珍藏]

只有一个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聆听名作弦音

[诗词赏读]

《杂诗》之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时间与生命,是陶渊明及许多魏晋诗人诗歌所反复吟咏的一个主题。本诗从生命之始开篇,生命意象由一连串比喻构成:“人生无根蒂”,把生命暗喻为无根之植物,从而生发出“飘”的意象。“飘”又引出一个明喻:“飘如陌上尘”。“陌上尘”再生发出“分散逐风转”的意象。“逐风转”又生发了“落地为兄弟”的意象。“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种子的隐喻,也暗示了生命离开胞胎之初始。既然生命为飘浮的种子、飞尘,它无根无蒂,随风辗转于茫茫天地之间,“落地”为人,实属偶然。生命本非己有,何必骨肉才算至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必骨肉亲”是由生命初始之偶然而对生命意义的大觉悟。这偶然的生命一旦开始,时间便与她产生了永恒的矛盾对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时间在生命面前匆匆驰过,它不可逆转,不可重复,永恒地向前方奔去,通向无限长;而生命的计量单位却由“年”(盛年)到“日”(一日)到“晨”(再晨)到时”(及时)……愈来愈有限、短暂。生命的偶然、无常、有限与时间行进的必然、永恒和无限构成尖锐的对立。保持这对立双方平衡的力量是“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抓住有限,得欢当乐,勉励发奋,增加生命的密度和质量,以抗衡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美文经典]

问说

(清)刘开

自读思考:(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与“问”有何关系?

(2)总结各段大意。从意义上全文分几部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和修辞方法?

(4)自读本文后,在“问”的问题上你有何收获?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闲看时尚旋风

[时文英华]

醒醒吧,睡着的心灵巨人

魏念滨

导读: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诱惑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感悟: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巨人,他常常是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并拼命借助外界的一切,结果往往徒劳无功,于是,产生了各种烦恼和抱怨。用自己的力量唤醒心中的巨人,你的激情,你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人生会迅速得到提升。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3762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