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聚焦中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本专题将主要指导同学们阅读狭义的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
【考点搜索】
1.对记叙的要素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饿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经过: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河南实验区卷)、“本问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贵州遵义)。
2.对记叙文主旨的考查,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湖北潜江)、“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陕西)
3.对记叙线索的考查,如“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江西)、“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上海)。
4.对记叙顺序的考查,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湖北随州)、“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福建泉州)。
5.对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的考查,如“文章第段还写到那天晚上,爸爸守在“我们”身旁,一夜没睡。这段描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湖北鄂州)、“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陕西)
6.对记叙文中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考查,如“‘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湖北襄樊)、“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广东汕头)。
7.对探究、欣赏记叙文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考查,如“你是否同意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辽宁12市)、“读完全文,女孩的故事使我们联想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从他们身上,你读懂了什么”(广西河池)。
【方法指津】
1.理清记叙的要素。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2.学会感知记叙文的主旨。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3.理清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同时,要学会一定的技巧,即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把握记叙的顺序。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5.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的作用。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记叙文中的描写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6.分析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7.解答拓展探究题。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对于材料链接题,要在阅读文章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的主旨,表达人生感悟,传达自我观点。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重庆中考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
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上下文,特别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激让老人高兴这一细节,同时也不可忽视文章的暗示作用。第2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两小题,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句,不可过于空洞,如“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等句子。第3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扣住神态描写,同时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感情,要合情合理。第4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把握。回答时,需要联系下文中与地址、姓名等紧密相关的事情。第5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把握。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出“阳光”“放射自身的温暖”等实际意义。第6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解读。答题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新题演练】
五十元钱
杨晨
公司组织旅行,去西部的一处风景地。在车上,导游就告诫我们:到了那儿,一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拍照;二不要购买当地小孩兜售的所谓纪念品;三不要和当地的小孩搭讪。否则,很可能会惹上麻烦。这“三个不要”,我们都默记在心。
那天刚下车,还没来得及望一眼好山好水好风景,正如导游所说,一大群当地的小孩就围了上来。干燥黝黑的脸,凌乱纠结的头发,脏乱破旧的衣服,七嘴八舌地问着,“要合影吗?”“拍一张只要5元钱,3元也行……”“这是我自己做的纪念品,很便宜,买一个吧!”对于他们的要求,我们统统都说“不要”。但是,他们很执著,没有放弃的意思。一个小男孩一直贴着我走,手里拿着若干染了色的石头。
他也就10岁的样子,跟着我,喋喋不休。但我却始终不为所动。末了,他仰着头对我讲:“那么,你就给我1元钱吧,我去买写字的本子。”这句话让我停了下来。我想,他真的缺这1元买本子的钱吗?而上学,倒确是一个要钱的好理由。
我想给他,但是,这小男孩的眼睛出卖了他。我从这双混沌无神的眼睛里,读出的是“理所当然”、“无所谓”之类的意思,是一种久经世故的熟练。但我觉得自己的举动真有一点不可思议,鬼使神差地,我从包里拿出了50元钱,递给了那个男孩:“我知道你问我要那1元钱一定不会去买本子,现在,我给你50元,我希望你至少去买一本本子,一支笔。”小男孩接过了钱,有那么一瞬间,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不知所措。然后,他没有再看我一眼,也没有说声“谢谢”,就一溜烟地跑了。
其实,我给他50元钱,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虽然我知道,他不会用其中的1分钱去买书或笔。
即使有了这一段插曲,该地区的绝美风光仍然弥补了开初的些微不愉快,也让我很快忘了那个男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流连忘返,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停车场。
没想到,在我们的大巴旁,我又见到了那个男孩,说起来,是那个男孩认出了我。他径直跑来,不知塞了一样什么在我手里,然后说了声“谢谢你”,又一溜烟跑了。
借着车子的前灯,我看见男孩给我的是一块有着漂亮花纹的天然石头,还有一张纸,上面用铅笔端端正正地写着:“我会用你给我的钱去买书和笔的,一定,谢谢你。”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
后来,听司机说,男孩在车旁等了很久很久。
我知道50元钱其实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知道,它起了作用。他有了变化,这就够了。(摘自《新民晚报》)
1.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极力着墨“三不要”有何作用?
2.“我”给 “他”50元钱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字极不好看,但是,我的眼泪还是落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了?
5.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材料一】记者从江北区教委了解到,从明年春季开学起,江北区辖区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娃娃将免除学杂费,小学每生每期205元,初中每生每期295元。如果该政策顺利实施,江北区辖区内中小学适龄儿童将只缴纳课本费。(摘自《重庆晨报》)
【材料二】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由于西部大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绝大多数贫困儿童都生活在西部。一些适龄儿童和少年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蒋夫尔《多关注西部贫困儿童就学》)
点击加入 初中学习小组
Section targeting
抱一抱母亲
雪小禅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
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了,就剩光秃秃的秆儿了。
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的生意要损失几万块。
当时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他有责任亲自照顾:要抱着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他忙笑着说,当然抱得动,儿子还有这点出息。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了头,同室的人都说,你儿子真好。
母亲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回来后母亲长久无语,最后才绽出一个微笑:“我这一辈子没有被人抱过,儿子,你是第一个抱妈妈的人。”听后他十分难过。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儿子每天都在成长,妻子也十分青春健康,抱着他们,他感觉到沉甸甸的幸福,而第一次抱了瘦弱的母亲,他感受的是心疼和自责。
母亲同样需要他的拥抱。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后来母亲能走路了,可仍然让他抱。他就想笑,他想,母亲真是一个老小孩呢。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子女的爱和温暖。
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给母亲,母亲拒绝了,笑着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小孙子在一旁嚷着:“奶奶,我长大了也要抱你!”又转向自己的母亲:“妈妈,今后你老了我也会每天抱你!”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也不需要太多物质,只要一个轻轻拥抱,就足以表达。(摘自《小品文选刊》)
1.这一次“他”为什么必须回家?
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 ,有什么作用?
3.在医院中抱母亲和回家拥抱母亲,有什么不同内涵?
4.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5.读完本文,你的情感之弦是否为之一颤?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1.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
2.(1)“黄金屋”指纸钞或值钱的东西 。
(2)“试金石”见说寄出去的书成为了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
3.示例:老人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与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
4.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下伏笔。
5.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6.略。
《五十元钱》:
1.为下文“我”与孩子的交往埋下伏笔。
2. 一来是想求个安静,二来也是为了一种莫名的心安。
3.动作、神态描写;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孩子被“我”的举动所感动。
4.因为“我”被孩子的真诚所感动。
5.示例:全社会都应关注西部学生的学习,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
《抱一抱母亲》
1.因为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很重。
2.插叙;交代出母亲的生活的不易,也描写出“他”内心的愧疚。
3.在医院抱母亲是为了治疗,而在家里拥抱母亲是为了给她爱和温暖。
4.“强大”表明母亲曾经给了“他”伟大而坚强的母爱,“羸弱”写出了母亲现在的衰弱。这一对反义词交代出母亲的一生,也暗示了作为子女的责任。
5.提示:可以从关心父母、懂得孝顺父母等角度来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