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
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
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
生:(自由发言。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强调情感上的震撼,有的强调技巧上的出色,有的欣赏人物的形象,有的着眼于故事的叙述。尽管这只是一些模糊的、直觉的感受,但正是这些感受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探究。我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大家能顺着刚才的感觉,更深入、更细致地对文章进行体味钻研。
三、研读课文
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学生在文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确定一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既然是你自选的最喜欢的句子,就应尽可能地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发表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构想:学生个别朗读,五六人即可。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教师要善于借助其他同学的点评,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上的技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诵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尽可能地感知文章本身。)
2.欣赏佳句。
师:第一件事情,大家已经顺利完成。现在请大家做第二件事:说一段你最欣赏的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仔细分析、欣赏你确定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示范: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二段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因为这句话是小弗郎士对天气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生活幸福,这突出了他的贪玩和稚气。此外,这句话还表现出一种喜悦的气氛,这种气氛和后面的悲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里特别沉重。
请大家注意老师示范时的语言形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做准备,建议大家拿一张草稿纸,把你的理由扼要地写出来,这样可以让你的表述更流畅。
(学生准备)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总结。因为是学生自由选择语句,所以无法预设这一环节的情况。下面的师生互动,只是一种情况,意在把教学设计构想具体化。教师可以根据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因为这句话有一种很强烈的幽默讽刺意味,它表现了小弗郎士心里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憎恶。
(教师板书:语言幽默)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因为这段话烘托出一种非常感人的气氛。教室里飘扬着法国字帖,除了孩子们写字的钢笔声,周围一片寂静,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看他们学习法语,看他们写法国字。即使偶尔飞进来的金甲虫,也让人觉得是在为他们加油助兴。这种寂静的氛围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师:这段话里面有几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字帖、金甲虫、沙沙作响的钢笔声,更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寂静。这是一处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借助一些细微的事情,来表现非常细腻的感情。
(教师板书:细节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虽然话不多,但传达的情感却很丰富。特别是两个破折号,给人很多联想。它让我们看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另一角度写出他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师: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一处语言描写。借助人物语言,也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板书:语言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我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绣边的小黑丝帽。因为这句话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写出了他的内心活动。他非常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仿佛要以这身庄重的打扮来告别祖国的语言,读了很让人感动。
师:这里是对人物的衣着描写,也就是外貌描写。
(教师板书:外貌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天啊,如果我能,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因为阅读这句话我感觉到了小弗郎士的可爱、稚气与热情。这句话是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尽管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和愿望,但却非常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很懊悔自己过去的行为,更希望现在能通过自己的表现让韩麦尔先生、让坐在后面的人心里少一些难过。我觉得这里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很符合一个小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教师板书:心理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我喜欢它是因为这句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写出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转身拿起写三个连续的动作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他的激动情绪。还有使出全身的力量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他想借助写这个动作,表达出他对法国和法语的爱和不舍。
师:这是一个很有震撼力的动作,在那种情况下,语言已经不足以用来表达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感受,所以他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帮助表达。
(教师板书:动作描写)
师:刚才,大家都对自己选出的句子进行了理解赏析,分析得很好。这些句子无论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还是写作效果,都有闪光之处,这也是大家为什么会喜欢它、选它作教材的原因。
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正是这些描写性的语言,让我们通过阅读,看到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法兰西人。像这类能够震撼心灵的描写性的语句,文中还有很多,希望大家下课后继续体会和欣赏。
3.畅谈收获。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先布置的两件事情。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情,请大家谈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如写作方面、情感方面或其他方面,只要是你的收获都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发言时你可以照着念,也可以直接讲,但直接讲应力求条理清楚、表达流畅。大家可以依照这种格式: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懂得/明白/学会/理解了,如果你觉得这样一句话表达太过简单,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解说和补充。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下面的师生互动设计,也仅仅是示例。学生的情况不同,收获的多少和深浅就不尽相同。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凡有收获者,教师应该充分予以肯定。)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师:严格地说,现在还不能说学会,因为你还没有在写作中运用,不过我相信你会在写作中证明这一点。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热情。
师:这位同学用了深沉这个词,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也是在宣扬一种爱国热情,但这种感情隐藏得很深,文章里没有直白的、口号式的爱国宣言,但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动。
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有这种感受?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爱国主题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努力想想。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感到,韩麦尔先生是在说一个国家的语言有着它的特殊意义。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他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并学好它,这样,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会记得他的国家。
师:不仅仅要明白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更要学好祖国的语言。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你记得祖国的语言,你就记住了自己的祖国。这位同学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国土被人侵略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篇文章写的是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军队侵占后的情形,文中虽然没有写阿尔萨斯人游行、集会、抗议、绝食这些行动,但他们在课堂上严肃、忧愁、专注的神情,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悲愤和沉痛。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刚才我留给大家的那个问题。文章没有写游行、示威、殊死搏斗这些场面,仅仅是写了一节课,也能把这种爱国情表现得生动而强烈。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既然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这一点,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这篇表现爱国情的文章,与你常见的文章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人物选得很特别,我指的是小弗郎士。这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男孩,但作者却借他的嘴和眼,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的悲愤和无声的抗议。
师:这篇文章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亡国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作者把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孩子来表现,的确非常特别。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场景也选得很特别。表现亡国的文章,一般都要涉及到战争、流血、牺牲等比较残酷的场面,这篇文章却没有,而是在非常平常的课堂上来表现。
师:没有选取常见的亡国场景,而是选用平常的场景,在寻常中表现不寻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不寻常之处。
生: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比较好。它通过阿尔萨斯人对祖国语言的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爱。这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
师:不是以常见的保卫国土、奋勇杀敌表现这种强烈的爱,而是以对语言的恋恋不舍来表现对祖国的爱,的确是很新颖的角度。
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非常巧妙地选用叙述角度,把非常严肃的主题借用细微的小事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以小见大。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这节课的共同收获。结合前面大家的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在这节课中都有了哪些收获。
(教师板书:描写、深情、语言、角度)
四、拓展延伸
师:我和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教本国语言的,你们猜猜,我读了小说会有怎样的感想?
(教学设计构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和自豪情感。)
生:我猜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国语言一样:最明白,最精确。
师:感谢你对我的理解,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哲学、军事、科学、文学著作,都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外国无论哪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无论它表达的思想多么深邃,感情多么微妙,都可以用中文准确地翻译出来。我们祖国的语言又简洁明了,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成的各种文本,其中中文的文本都是最薄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汉字最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汉字又很便于编码输入电脑,因此汉字将是信息时代大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我所教的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优美的语言,理所当然是引以自豪的。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也谈谈你对汉语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生: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但今天我们已不存在亡国当奴隶的问题,拿着这把钥匙又有什么用呢?
师: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是一把金钥匙!
五、布置作业
下发阅读材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从主题和人物形象两方面与本文对比,写一段鉴赏文字。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
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比较赏析:
1.主题的比较。两篇文章所取的题材是相同的。都是以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人们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惜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两文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2.人物形象的比较。韩麦尔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是毫无二致的,他们都感受到国家危亡的忧愤、悲切、伤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都是亡国之民,处境相同;他们也都是教师,身份也相同;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珍惜是相同的;甚至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也完全一致。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几乎相隔一个世纪的两个不同国度的教师,对这意义重大的最后一课的珍视如出一辙。这是巧合吗?不是。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相同,是他们的爱国精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