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上了六年级上册第10课《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感慨颇多。本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面对命运的挑战,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给人以强烈地震撼。
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人物介绍,也是一篇励志课文。怀着对霍金的崇敬,也非常想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改变部分同学懒散的学习态度,我一直是谨慎的教着的。可现在课文教完了,离我想象中的效果却相差甚远:学生理解不透彻,无法体会霍金的人格魅力,课堂沉闷。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堂主线不清,一味的带领小孩品读课文,没有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大问题,只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这是我这节课的致命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研读教材,深入了解,抓住课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统领整个课堂。这课有明显的过渡段第八自然段和引领全文的十二自然段中的“非凡”一词可以好好利用,而我仅仅当做引读的句子了。二是出示的词语没有利用好,那三组词语是对霍金悲惨命运、辉煌成就、人格伟大的最好概括,突出了他的非凡,这些词语只是作为复习的内容,加深对霍金的印象,而我却拔高了要求,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他们对文本理解不透,怎么会有感情呢,这点我没考虑到。因为读这些词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后面的品读显得很仓促了。我对重点问题的指导缺少必要坡度和适合学生思考的指导途径。在理解霍金说的那一段话,由于对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当出示霍金的这一段话时,学生都是很木然,很难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朗读层次没体现,只有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他们才能有更多的对文本的理解。三是教者对课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时,我自己对一些理解性的题目都未能独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参,所以缺少思考的过程,那么在指导学生时也未能找出适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学时,凡是让学生思考的,自己必须要独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问题的深浅。四是板书不及时,在板书“勇敢顽强”时没抓住契机。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成长需要过程,我要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