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探索,始于九三年。第一轮探索——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于九五年通过省级鉴定。九六年承担的“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侧重探讨“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现将第二轮探索的经验及成果汇报如下。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字,不重思想文化;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一、《东方时空》课:让语文贴近生活
实验班的第一门课程,是《东方时空》课。每天早晨7点到8点,是我带领学生们收看中央电视台这本电视新闻杂志的时间。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敬一丹等主持人成为学生的导师,而我作为助教,每周批阅90名学生写作的观后感。开课三年来,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写作能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这些原来满脑子充斥着童话故事、琼瑶情节、武打传奇和流行歌曲的青年学子,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当代青年普遍患有的“责任感缺乏症”,在《东方时空》课的濡染下,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开课一年后,两次时事常识抽测成绩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一点。在回答“你所知道的中外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的问卷时,第一次全班平均成绩为29分(答对一人得一分),第二次为37分,短短一学期提高了8分。而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仅为19分。实验班个人最低分为11分,比对比班高9分。实验班个人最高分为90分,比对比班高45分。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写作新闻述评的行列。从《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发展之我见》,到《巴以冲突之我见》、《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看印巴核试验》,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华夏兴衰、世界风云的关注。
至于杨雷同学代表实验班写给吉林市新任市长王照环的一封信,更表达了有志学子参与家乡建设的高度热情和责任心,在江城百万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学生走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品味酸甜苦辣,感悟悲欢离合。《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感召我的学生发出豪迈的誓言:“东方之子,从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将来我成为你。”在社会生活的开导下,实验班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的高中生,大多是只顾埋头读书,不顾抬头看路,至于职业理想的选择,更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态度,结果,临到高考前夕报志愿,不是盲目从众,就是慌不择路,乱填一气。其结果势必导致进入大学后的“学非所爱”和大学毕业后的“用非所学”。实验班的学生有幸接受“老百姓”和“东方之子”的启迪,择业观便从盲目走向了自觉。调查结果表明:入学初有11人无志愿,高二期末只有2人无志愿。入学初志在“经济类”的有32人,高二期末降至20人,亦即有12人在“经济热”的时髦追逐中冷静下来,走向清醒的抉择。与此相应的是,当初只有2人选择的冷门“师范类”,后来增加到10人;当初无人问津的“中文类”、“历史类”,后来也都有了志愿者。这种变化意味着深刻的观念更新:选择职业,不只是选择谋生的饭碗,更是选择自己乐于追求的事业。而在“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栏内,有55%的同学填写了《东方时空》。
总之,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端正了个人择业观,是《东方时空》课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的显著收效。而“作文”方面的收效则表现为: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丰富了作文题材;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净化了文章主题。毕业前,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感悟文集,而在报刊发表或大赛中获奖的佳作已达100余篇。
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风熏雨陶,笔濡墨染,《东方时空》课使“做人”与“作文”融成了一体。
二、文学精品课:让语文回归审美
由于诸多原因,现行统编教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上纲上线”的多,表现人性的少;五六十年代的多,八九十年代的少。对这些名为文学作品,实为政治说教的佶屈聱牙之作,教师讲来故作津津有味,学生听来强忍昏昏欲睡:美之不存,何审之有?
于是我开创了一门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在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中沉思,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于是,我把“读死书”变成了“读活书”。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文学审美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才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原来只需画挑打叉的纯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所取代。在此,无须死记硬背,只重潜心感悟。
例如选学了周国平先生的《性爱五题》一文,班内便激起了“纸上谈爱”的写作热潮。孙笑非同学的《爱情近视镜》一文,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幸亏有了这个教材,才使我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视线困扰中摆脱出来,用一双慧眼,重新审视这个爱情世界。”
李军韬同学的《把爱埋在心底》一文,总结出这样冷静的认识:“爱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它却往往是一时的冲动,并非不可战胜。只要用理智去控制它,把爱的种子在心中深深埋下,待到成熟季节,必会结出甜美的果实。”
李阳同学的《答客诮》一文,则批驳了友人“选学此等文章是诱发学生早恋”的谬论:“今中学诸生,身心健,性欲萌,异性相吸,或生爱慕之心,实乃人生之必然。若以为恩爱尔汝,为时尚早,故刻意求避,则必使其欲不得伸,加之懵懂少年,不明事理,愈避之则愈觉其神秘,愈神秘则愈促其斗胆尝试。今吾师以此文助其开神秘之门,明性爱之理,知爱情之重,方可导其欲而正其行也。”一番宏论,终使其友人赞曰:“汝师真英明也!”
张程程同学写了一篇名为《垂钓》的散文:“在人生的河岸,我们都是垂钓者。你姿势优雅地抛出一条长长的钓线。‘鱼总是要上钩的’,你想,‘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它怎么能抗拒饵料的诱惑呢?’你终于如愿以偿地感到钓竿的颤抖,这颤抖迅速传遍全身,传递着兴奋。
然而,爱情正是这水中之鱼,兴奋中的你,肯定不会想到那条上钩的鱼,本身就是一丸诱饵,在你钓到它之前,它已成功地把你钓到了河岸……”这不愧为一篇文学性与哲理性俱佳的美文。
事实表明,文学审美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这种收效与应试教育中死记硬背的一词一句之得,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此之谓“读书活”。
总之,当代文学精品课实现了“读死书”到“读活书”、“死读书”到“活读书”、“读书死”到“读书活”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三方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古典诗文课:让语文汲取国粹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然而受困于应试教育桎梏的语文教学,却历来把《诗经》到元曲的灿烂的古典诗歌打人冷宫,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莫大失误。
教育要面向世界,绝不能扔掉自己的国宝,而专门去拣洋人的“金砖”,而是要“拿来”洋人的精华融入自己的国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永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验班的古典诗歌课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供学生自己选择。低档:100首(除初高中课本所选外,增学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初步鉴赏,对名句能做背诵默写。中档:150首(增学10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较深入的鉴赏,对名句能够灵活应用。高档:300首(增学150首);要求学生对古典诗歌能作独到的鉴赏,并能独立创作出比较象样的旧体诗。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
其一,天天诵读。每天语文课堂,挤出时间,坚持不懈地朗读背诵。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集中浓缩于古典诗歌中: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以及炼字功夫的炉火纯青……这一切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感的语言特色,便通过“口而诵,心而惟”的语感熏陶,渐染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养成民族化的文学语言风格。
其二,深入玩味。实验班学生,人手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有时利用课堂时间,大多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借助辞书,深入玩味,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古典诗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异彩纷呈、意蕴深沉的用典……这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通过心灵的频频感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其三,尝试创作。三年来,实验班举办过多次旧体诗习作笔会。第一次,有30人参加,第二次有40余人参加,第三次,98年5月,教者为组建语文教改“过河卒”部队,特赋《西江月·孔雀》一词,结果有84人踊跃和诗。其后的旧体诗习作讲评课,赢得了省市教委领导和教育专家的交口盛赞,既展示了实验班学子积极参与语文教改的精神风貌,又展现了他们从古典诗歌中汲取的独特文采。
作为实验班教师的我,深知自己对旧体诗歌只知皮毛,因而既无能力也未奢望把学生培养成为旧体诗人,教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激起青年学子敢于尝试创作诗歌的勇气,养成他们乐于咬文嚼字的习惯,启迪他们深藏内心的灵性,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对美的品尝,然而,倘若他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势必能够更上档次。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割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总之,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
四、班会感悟课:让语文走进心灵
班会感悟课是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嫁接而成的新课型。实验班的每个主题班会,一般都经过两轮循环:第一轮,教师以生动的演讲打动学生;第二轮,一部分“先觉”的学生以精彩的班会感悟文章打动“后觉”的学生。从德育角度看,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的良性循环。从智育角度看,教师的演讲与学生的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批改,又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这种班会感悟课大体每3周1次,有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脉博,还可以随机增加。例如,作为入学教育的首次班会:向应试教育挑战;作为夏令营总结的班会:人生如白驹过隙;作为《东方时空》课阶段总结的班会:感悟阳春白雪;作为深化素质教育实验的班会:真正的自觉=感动十行动;作为《泰坦尼克号》影评总结的班会:谈谈标新立异……这种课程,从形式看是语文走进班会,从内容看是语文走进心灵。
在这所有班会感悟课中,以《“悟”之我见》为题的班会,是居于统率地位的总纲。班会上,我对“悟”的内涵作了独到的阐释:“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故从左往右看,为“思之吾”也,即思考的我;从右往左看,为“吾之思”也,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性乃思想性与独创性的统一。因此,求学、创业、人生,须臾离不开“悟”。班会后,每人交上一篇《听“悟”所悟》的文章。从此,“感悟”一词就成了实验班的一句流行语,贯穿于实验班全部活动的始终。这次班会感悟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学伊始,便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了全体学生。
如果说《“悟”之我见》的班会是所有班会感悟课的总纲,那么《解悟“人”字》的班会就是所有班会感悟课的主脑。教者对“人”字的解悟有一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所有的班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教学生“学会做人”。
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情”来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其原始病根在于家庭的“温室效应”。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下子蜕变成了新的“孝子”——孝敬子女。于是这些被溺爱宠惯得变了态的子女们,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试问:对父母无情无义之人,难道会对师长、集体、乃至祖国有情有义吗?
于是,我召开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班会,以自己创作的长诗《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为演说辞,努力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通过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李京效同学在《妈妈的手》一文中写道:“妈妈的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为我操劳的呀!因为剥过太多的琵琶虾,所以变得开裂;因为洗过太多的衣服,所以变得干枯;因为干过太多的脏活,所以变得黯淡……而我却这样无情,用冷漠来伤害她的心。”王悦同学在《老爸与老车》中写道:“17个春秋,老爸骑着老车载着我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泥泞坎坷,走过我求学的漫漫长路。我深知,在我的身上老爸倾注了所有的青春、心血和希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刘晶同学在《母亲节的礼物》一文中写道:“我跑到雪糕店,买了一种叫‘冰凉茶’的雪糕,并以最快的速度跑上了楼。开门的正是刚下班的妈妈,我把雪糕向前一递,说:‘妈,这是送给你的——母亲节的礼物。’母亲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她微笑地望着我,用颤微微的声音对我说:‘谢谢!’我发现妈妈的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那晚,我吃到了母亲最拿手的红烧鸡块。那晚,我看见妈妈把微笑带入了梦乡。”在文章结尾,作者又深刻地议论道:“我很庆幸自己,放弃鲜花,选择了雪糕,因为我知道,浪漫无须苛求,尤其是在母爱面前。母爱并不等于一束康乃馨,或其它贵重礼品;一块雪糕也并不表示对母爱的轻视和低估。那块雪糕,就是最好的礼物,因为里面有我的真诚。”
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手法各异,但其良心之苏醒和图报之真诚,却是一致的。我想,为人父母者读罢,定会在潸然泪下之际感叹:有如此贴心的儿女,再苦也值!为人子女者读罢,也会在砰然心动之余自问:做如此贴心的儿女,可是我心?
综上可知,每一篇感悟文章都是学生净化心灵的生动写照。它们杜绝了无病呻吟“高空作业”、卖弄文采,展示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朴素的文风。心灵优化了文风,文章陶冶了心灵,这就是班会感悟课的双重收获。
五、让学生成为语文教改的主人
在语文教改实验中,教师之于学生,固然有先知带后知、主导带主体的作用,但是师生双方在教改中的地位却是同等重要的:主导与主体,同为主人。作为主导的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改的自觉性,使他们由教改的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实验班的四条学习守则,就充分体现了“不做应试奴隶,争做学习主人”的精神:l、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平原一寸草。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为了把学习守则真正贯彻落实到学习实践中去,我在班内开展了以下三项活动。第一,实行无人监考,确保学习的真实性。无人监考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考场上,虽然没有老师监考,但每个学生的人格和良心比监考老师的眼睛还严密得多。张嬴心同学说:“老师监考是别人战胜自己,无人监考是自己战胜自己。’朴丹英同学说:“我觉得自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入学初调查表明,在实验班90名同学中,初中时考试常作弊的有4人,偶作弊的有55人,不作弊的仅有31人。五个学期10次大考过去了,实验班的考试成绩真实率大多为100%,偶尔为98.5%。这一事实表明,有63%的同学( 59人),经过无人监考的制约,自觉改正了作弊的恶习。
第二,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确保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惧发言,历来是教师最头疼的难题,这主要应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教师大多只顾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和口头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课堂是教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从而也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等”的被动局面。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这个教学顽症。首先,我以《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唤醒学生被应试教育束缚得近乎麻木的心灵。继而,又组织了课堂发言敢死队,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每周六由队长根据队员课堂发言成绩排出名次榜;每周一由老师总结讲评。最初评,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期末周评已高达100次之多。
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意义有二:一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是为了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的具有勇敢精神、竞争能力和自我推销品质的新人。前者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后者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时代与社会的主人。两个目的,一为近效应,一为远效应,都是语文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
第三,培训“过河卒”部队,确保教改的自觉性。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改的自觉性,我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国教育的误区——乖孩子》、《东西方教育思路比较》、《语文教学忧思录》等文章,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感悟文章,结果大大促进了他们思想的飞跃。
在《自救须当过河卒》的主题班会上,教师以一首《西江月·孔雀》激起了全体同学教改的热情,有84人赋诗填词响应老师的号召。98年5月22日,在第二轮班会——旧体诗习作讲评课上,同学们通过诵诗、讲诗、评诗,收到冶情、明理、习文俱丰收的效果,受到省市教委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田占义同学的《鹧鸪天·家鸟》,表达了对高分低能心理脆弱的“应试机器”的嘲讽:“周身绮绣妙声扬,闲时展翅欲高翔。不愁风骤伤锦羽,但喜雕笼作圣堂。慕苍鸷,恋暖房,惯于人食自难强。今朝为尔开天路,不肯弃巢因雨凉。”
李萌赟同学在一首七言古风中,以乌鸦自喻,表达了新时代青年自我推销的勇气和信心:“桃红柳绿春光明,雀舞莺啼多娉婷。小子无惧黑衣丑,敢亮沙喉颤群星。笑嘲孔雀偏怜影,恶厌黄莺软语声。且待千山飞雪肆,乾坤问谁与争锋!”
朴丹英同学的《咏过河卒》诗,代表全班同学表达了锐意改革、志在必胜的决心:“风紧山雨骤,黑云压池城。大帅旌麾指,小卒斧钺冲。楚河笑咫尺,汉界轻阵容。投鞭断急流,背水捣黄龙。”
这次班会标志着,作为语文教改的主力——“过河卒”部队,已经组建完毕,大多数同学已成为语文教改的真正主人,从而为实验班语文教改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可靠保证。 结束初中学业迈入高中门槛的新生,是戴着应试教育的桎梏背着旧习惯的包袱进入实验班的,因此从事语文教育改革实验,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粉碎应试教育强加给学生的观念桎梏、学业桎梏、心理桎梏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改的主人,积极参与教改实验,自觉摆脱旧习惯的束缚,才能确保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
三年来,在省市教委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省教育学院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实验班锐意改革,大胆开拓,千方百计地使语文教育贴近现实生活,回归审美濡养,汲取文学国粹,走进学生心灵,毅然走出了“六偏”误区,勇敢挣脱了“两唯”樊笼,使架空了的德育落在实处,抹杀了的美育开始复兴,淡化了的人文得以强化,扭曲了的智育踏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蓦然回首,成果喜人;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尚有荒野等待开垦、新苗亟需呵护;应试教育的桎梏尚未彻底粉碎,素质教育的探索正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