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1874年生于现在的福井县芦原町一位医生家,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他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1岁。他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写道:“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写中国人做猪头三。因此有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进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过汉语,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由此可见,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比较友好。
二、“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这句话中的“先生”指谁?鲁迅先生逝世后,藤野先生在给鲁迅同班同学小林茂雄的一封复信中说,鲁迅“系从邻邦中国来的留学生,故对其与同学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语之说法,笔记之写法等,均不揣微薄,为使其可安乐度日,尽可能提供了便利”。藤野先生是鲁迅班上的副学级长(副班主任),负责管理生活等方面。由于他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因此对鲁迅先生“三番五次”劝说的这位“先生”,根据鲁迅先生的同班同学,当时的班长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劝告者恐怕就是藤野先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中的“一位先生”就是藤野先生。
三、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从小就刻苦好学,曾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选择了医学,去日本仙台求学的。为什么在校学习时“太不用功”呢?这与当时日本推行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的弊端及鲁迅先生对这些所抱的批判态度有着密切关系。鲁迅先生在190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对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繁重的课业负担表示了不满。他说:“校中功课太忙,日不得息。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知本人矣。”又说:“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习,不能旁及矣,恨事!恨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只是不满也不愿读死书,死读书才“太不用功”的。当时,这句话也可能有作者的自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