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中国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 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③,①,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中国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4分)
1.(2分)用品藻人物的词语去评论文章。
2.(3分)C
3.(3分)指出魏晋人议论人物偏于审美的一面的原因(1分),承接上文内容(1分),引出下文把品评人物的词语用于艺术的内容(1分)。
4.(2分)风骨精神在汉魏时尤为强烈,并深刻影响后世。
5.(3分)D
6.(4分)文章先提出讨论的话题——文章的风骨,然后探究风骨说法的来源,接着比较汉魏两朝议论人物的侧重,再梳理“风骨”一词用于文学品评的源流,最后揭示“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影响。全文逐层深入,行文严谨(答出五点给4分,答出四点给3分,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