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点思索

教学分析

语文教学的革命,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彻底改变“少慢差废”的现象。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最有效地扩充知识的含量,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便成为所有从教者孜孜研究的课题。美国科学家彭菲尔德?罗伯茨根据长期积累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病理学方面的例证,提出人在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大脑可以获得几种语言的符号,这个时期是5到12岁。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母语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始于3到4岁,成于12到13岁。这两个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一致的吻合的,由此可见,在这一特殊的时期,母语学习的容量是有弹性的。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点的教学的同时,同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提前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这一途径,我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收获。

提前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点思索

一、扩展拼音教学的外延和内涵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接触母语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汉语拼音是汉语言文字的一个特殊种族,是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又是汉字的音,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首要“路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道关隘,非常重要。可是单纯的拼音教学是冗长而又枯燥的,面对学生无趣的表情,听着他们不断重复的唱读,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适当地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即让学生提前接触词语和句子,提前进入说话训练并适当扩充知识面。

1.充分利用语节和语境图进行说话训练。如教“rìchū”这个语节时,教材中配有插图,图上画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于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断断续续描述出这幅图后,我指着图说出了两个句子:“一轮红日慢慢地爬上了东边的山头。”“红红的太阳悄悄地探出头来。”这两个句了看似难,但配上图和教师的手势和表情,它便变得可爱生动,容易掌握。再如教“rèchá”这个语节时,我问:“小朋友,你想给谁送上一杯热茶?”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再让学生端着一杯热茶进行简单的表演,并对他想送的人说一句话:“×××,请喝一杯热茶。”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rèchá”的读音,并学会了一句初步的交际语言。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音节口头造句,如教“wǒ”,可让学生说:我是()。我有()。我爱()。

2.在有效控制课堂时间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如教“zhíshù”这一语节时,可引出“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教这一课的另一个语节“zhīzhū”时,我让学生讲讲有关蜘蛛的小知识。有学生说:“我知道有一种红蜘蛛。”有学生说:“蜘蛛爱吃小虫子。”有学生说:“蛛网是粘的。”有学生说:“蜘蛛是从屁股后面抽丝的。”……最后一个孩子说:“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一种叫做‘黑寡妇’的蜘蛛,它常常咬死自己的配偶,它蛰过的人会立刻死亡。”当他讲完这个小知识后,全班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羡慕的目光。我就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懂这些知识的呀?”他说:“我是从书上看到的。”于是就从那天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且热情高涨。一个简单的拼音词学起来简单而无味,但教师有意识地扩充了它的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和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得到的已远远超过认读了一个拼音词。

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内外协调,有选择地指导课外阅读

所谓“内”就是教材中的课文,“外”指的是课本外的内容。课外阅读中有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吻合的内容,有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主题基本上都在这些故事中有所体现,但除主题之外,故事情节或其它诸如语言的方面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可用课文中没有的知识作补充。《种苹果树》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这一主题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在课文讲读以后,我说:“老师今天再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这位种草植树的老爷爷一样了不起的人。”接着我便讲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故事。果然,讲了这个故事后再回到课文中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又掌握了一则谚语故事,真是一举两得。此外,适当地把课文与补充阅读中与之相仿的文章作为一组文章指导阅读,学生易理解,乐于读,也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海》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意蕴宁静恬淡。在第一册的补充阅读中有一首儿歌《河里的月亮》,它的感情基调与《大海》相仿,因此,可建议学生阅读这首儿歌。学生进行感情的平行迁移,既巩固了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加大了阅读量。

三、四字词的适当渗透

四字词包括成语和人们的约定俗成的类似成语的四字词,这些词凝炼而又意蕴深远,尤其是其中的成语更是绚烂夺目,几乎每一个成语的出处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应该适当渗透给孩子,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或是接受了之后理解。

1.老师跟学生交谈时可适当采用四字词。如:“上课时,小朋友不要在座位上自言自语,要一心一意地听课。”

2.学生组词时如果出现四字词,不要轻意放过,可稍作讲解。因为组这个词的孩子极有可能对这个词语有所感知,可以让他(她)先来讲一讲,这样既鼓励了这个孩子,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的触动,激发他们多阅读。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提炼四字词。第一册教材有一幅语境图,图的大意是一只猴子在树上,一只猴子在树下,忽然来了一只狮子要吃树下的猴子,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树上的猴子伸下一根树枝拉起了树下的猴子。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后,我说:“树上的猴子在同伙非常危险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个好办法,这就叫‘急中生智’。”我想,这个成语一定会连同这幅生动的图画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此外,我们还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档案。孩子读完一本书便给他记录在案,当孩子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一个叠一个,成为长长的一串的时候,他们心中一定会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如同一位建筑师看着工匠们一块砖一块砖砌成一堵墙,当有了第一层的时候,他一定渴望早日看到更高更辉煌的层次。

在学生作文前,有长长的两年时间进行作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手执教鞭的我们应不断提高教学的工艺水平,把握住孩子接受语言的这段最佳时期,夯实基础,为孩子最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做更好的铺垫。

查看更多
【提前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点思索】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2739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