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语句优美、文图并茂、层次清晰、语言训练资源丰富、环保教育性极强、且便于学生朗读、有助于启迪学生思考的好课文。课文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村民们无环保意识,滥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环境,因而,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走了。读后,令人痛心疾首,故事以此警示后人:人类的生存、生活,必须与自然和谐。
(一)美丽山村,景色怡人
课文的第一段,作者精调彩墨,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一幅山谷里一个小村庄的美丽画面: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清澈澈;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清鲜鲜,甜润怡人,多么美丽的村庄,多么好的生活环境啊!简直是想象中的天堂!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请注意文中用了“早先”一词,它告诉读者,小村庄的这种美丽景色,人们生存的这种怡人环境,是“早先”有的,是过去的“胜景”,那么现在的小村庄是更美了呢?还是不存在了呢?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容,令人深思。读到小村庄被利斧所毁,不!是被村民所毁!这又是令人感到何等的痛惜!文章先讲山村之美,再讲小村庄美景被毁。这种铺垫,便是首段文字的魅力与价值。
(二)砍树毁林,破坏环境
课文的二、三段,作者以沉痛的心情,讲述了村民们为了过上所谓“不错的日子”,肆意砍树毁林,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几十户人家”表明村里住的人并不多,但是家家都砍树,其破坏性极大;谁家“想盖房”“想造犁”、想做家具,“拎起斧头”上山砍树。真可谓家家砍、随便砍、任意砍了,文字背后所揭示的是:那里的村民们毫无环保意识,毫无法制观念。文章的第三段,用了“一年年,一代代”的词句,告诉读者:这个小村庄的人们砍树,不是只砍一年,是去年砍,今年砍,明年还砍,年年都砍;不只是一代人砍,是爷爷砍,爸爸砍,孙子砍,辈辈都砍。行文至此,一副对联在笔者心中油然而出:上联:家家砍树去年砍今年砍明年也砍年年都砍,下联:人人毁林父亲毁儿子毁孙子还毁辈辈均毁。横批:自食其果。其结果怎样呢?文章用了两个“不断”,三个“变成”揭示了砍树毁林的结果:“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此处的两个“不断”和三个“变成”,从字面上看,小山村的人们靠用锋利的斧头砍树,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然而,正是这两个“不断”和三个“变成”,才使小村庄的一切都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作者从事物变化的哲学角度,讲述了小村庄之所以发生那样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毁林必遭大自然惩罚的规律。所以,笔者认为,二、三两段乃至全文都渗透着辩证的观点。
(三)沉痛教训,发人深省
课文的最后两段,作者以无限惋惜的情感,讲述了小村庄的一切被洪水卷走的悲剧。请注意,该两段课文的两个“靠”字。一处是“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另一处是:“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都没有了。第一个“靠”字,暗示靠用斧头砍树毁林换来的好日子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因为违背自然规律,因而也必然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第二个“靠”字揭示得更为淋漓尽致,“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房屋没了,家具没了,犁耙没了,农田没了。家畜、家禽没了,砍树的人,大概也没了。这一切都被洪水卷走了,是天灾还是人祸呢?课文写道:“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接着用“可是”一转说:“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因为连天大雨,山洪暴发,才使小村庄遭受被冲走之灾,其实不然,如果不是人们一年年,一代代毫无休止地砍树毁林,而是保护自然环境,怎能遭此之灾?人祸?天灾?从文章的结构上看,第一段,写小山村的美景,令人神往;第二、三段,写村民们砍树毁林,令人痛惜;第四、五段,写小山村被洪水卷走,发人深省。文章简短,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
二、教学建议
对本课的教学我的建议是“三个体现”。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材要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制定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教材要求,这不仅是要落实教材编写意图,而且是完成教学任务,克服教学目标虚化的基本保证。根据本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应是:
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见生字表),重点指导学生会写“葱、湛、裸、栋、黎”几个难写的字;
2.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进一步读得有感情;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小山村的故事;
4.讨论小村庄发生的悲剧是天灾还是人祸,树立环保意识。
执教者犹如航行的舵手,只有目标明确,灯塔在前,胸中有数,才能避免眼无航道乱行船。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要体现学习过程
教学流程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施教思路。好的教学设计,应符合教材特点,体现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并且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即实战性。因此,教学本课的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激趣导入,试读课文。即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与兴趣。教师的导语应简洁激趣。例如,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太美了。你们愿意去看看吗?那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后,让学生简述这个小村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时,可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
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并结合语句理解词语。如,理解“郁郁葱葱、清澈、湛蓝、甜润、裸露、咆哮”等词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允许学生在书页上生词旁边加上批注。学生自学的时间应长一些,大约需10分钟左右。之后,教师出示上述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在检查效果过程中,重点是看学生对要求认的字是不是都认识了,对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难写的字,让学生发现这些字难写或易写错之处,以此强化对这些字的认识与正确写法。关于对生词的理解,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课文上下句去体会、理解。
3.朗读课文,描述画面。课文一定要读得特别熟,这不但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描述画面的基础。要求学生描述的画面共有两幅:一幅是课文第一段用文字描写的画面;一幅是山洪暴发,吞没小村庄的画面。叙述第一幅画面时,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的第一段文字,尽量自己组织语言,赞美小村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叙述第二幅画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借助插图描绘出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吞没村庄、房屋倒塌的惨景。如果学生叙述时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大雨有多大,山洪有多猛,小村庄的人畜、房屋都会怎么样了?以减少叙述画面语言困难。描述画面的设计,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用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毁掉的惨景,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堂练习要体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应尽量做到以读为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但是,怎样以读促写,应因文而异,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为读与写的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怎样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
1.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在组内讨论时有即兴发言的机会,为下一步的口头表达和书面习作打下基础。讨论的问题可以是:(1)小村庄的树木为什么一天天减少?是不是因为家家户户有了锋利的斧头?(2)小村庄的一切被洪水卷走了,是不是大雨造成的?(3)小村庄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没有了什么?(4)小村庄被毁,谁之过?
2.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可按照上述四个问题的先后顺序,师生均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或发表不同意见。在互动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赞扬那些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学生。同时,更要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大胆表达,培植他们表达的自信。
3.书面练笔,自由表达。前两步是书面练笔的铺垫,这一步是前面两步的发展,虽然只要求学生写一段话,但是难度提高了。要求学生学完本课之后写一段文字,教师可提供以下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的指导:如,“一个小村庄的毁灭”“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一个老树桩的诉说”,还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和角度,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不限于写一段话。
4.展示练笔,恰当评价。可让学生要当堂宣读写好的练笔,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时要坚持用一把“弹性的尺子”,去衡量不同学生的练笔,只要此次的练笔较前次有进步,就要鼓励、肯定,让学生有收获感,要坚持人性化、发展性的评价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