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A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3分)
丘壑()镂空()藻井()
嶙峋()()称心()轩榭()
2.填空。(5分)
①《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一。
②《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③《桥之美》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艺术大师。
④《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是。故宫博物院又名。
⑤《说“屏”》的作者是我国古建筑、古园林专家。
3.下列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A.布局配合映衬层次B.布局映衬层次配合
C.配合布局层次映衬D.映衬层次布局配合
4.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3分)
①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②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二、现代文阅读(56分)
(一)(14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5.下面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表述不准确的是()。(2分)
A.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
B.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C.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各拱长度不一。
D.全桥结构匀称。
6.选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对其所起的作用理解错误的是()。(2分)
A.引用张嘉贞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制造奇特。
B.引用张鷟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
C.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表明赵州桥早在唐朝就受到了人们高度的赞扬。
D.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是为了说明唐朝人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7.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2分)
A.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明。
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
8.对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是()。(2分)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A.“当时”表示限制,“可算”表示估计。
B.如果去掉加点的词,不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表达,可以使句子更简洁。
C.“当时”是指赵州桥建成的那个时候。
D.“可算”用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
9.根据赵州桥第(二)(三)两个特点,可以概括出中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是()。(2分)
A.用途广、形式美、年代久B.构思新、无陡坡、工艺精
C.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D.跨度长、技术高、耐冲击
10.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在文段中标出。(2分)
11.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②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二)(10分)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芦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2.人们“珍视长桥之美”的原因是。(2分)
13.文段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的特点。试用精练的文字概括这四个例子的要点。(8分)
①
②
③
④
(三)(16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4]
[5]
[6]
[7]
[8]
14.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2分)
15.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2分)
16.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2分)
17.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句子是。(2分)
18.“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相呼应,说明了假山堆叠的艺术美。(2分)
19.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20.这段文字中标出序号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特点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些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限10个字)(3分)
①句:
②句:
③④句:
⑤⑥句:
⑦句:
(四)(16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21.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22.对文中加点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讲究结构严谨
23.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2分)
24.“寂寞”一词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其反义词是。(2分)
2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想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
26.“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看法。(2分)
27.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不隔”指的是;“界”指的是,“未界”指的是。(2分)
28.根据审美感受,第一段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第二段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是。(2分)
三、写作(30分)
29.请以《我们的教室》(或《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的阅览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点,按空间顺序说明;
②至少使用三种说明方法。
第三单元A卷
一、1.略2.①叶圣陶;叶绍钧;《倪焕之》②茅以升③吴冠中④黄传惕;紫禁城3.D4.①列数字②作比较③引用
二、(一)5.C6.D7.B8.B9.C10.……所以为。‖这座桥……古朴美观。‖唐朝的……11.①列数字;②打比方
(二)12.长桥像卧龙一般,有生命,而且观赏它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13.①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②石桥与细柳配合创造的动人景致;③长桥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④形式比较独特的风雨桥
(三)14.假山和池沼;池沼15.不能。这是一个段首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16.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1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18.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19.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20.引用活水;宽畅的池沼作中心;桥梁不雷同;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鱼戏莲叶间
(四)21.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2.A2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24.冷清、单调;丰富(多彩)25.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26.好。“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将园林中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27.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28.着眼在画意;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三、29.略
第三单元B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8分)
1.对下面一段文字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1)纸是供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用的。(2)纸多为植物纤维制造。(3)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4)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的造纸经验。(5)他改造了造纸术。(6)被后人称为造纸术的发明人。
A.这是一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字,它有准确、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
B.这段文字中的第(3)句是病句,应改成“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C.这段文字中第(5)句的“改造”一词用错了,应该把这个词换成“改进”。
D.这段文字说明了纸的用途、制造材料以及造纸术的发明人。
2.一次,郭沫若指导排演历史剧《屈原》,总觉得“宋玉,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这句台词不够好,但一时不知怎样修改。这时旁边一位演员只改了一个字,郭老听了不禁拍手叫好。你知道这个演员修改的是哪个字吗?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提示:从加强对人物的批驳力度方面来考虑。)(5分)
二、现代文阅读(57分)
(一)(13分)
①“水滴石穿”是一句有名的成语。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关于水滴石穿的原由的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百花齐放”。
②磨损说。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③空泡说。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落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趴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其高压有时可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④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流失。
⑤酸雨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会产生许多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酸雨的酸性很强,在它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顽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了。
⑥可见,水滴石穿这句成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3.本文说明的中心是()。(3分)
A.水滴石穿是一句有名的成语。
B.关于水滴石穿的原由有多种解释。
C.水滴石穿启示人们:只要有恒心,任何事都能成功。
D.水滴石穿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刻的哲理。
4.请概括关于水滴石穿原由的四种说法的要点。(4分)
⑴磨损说:
⑵空泡说:
⑶溶解说:
⑷酸雨说:
5.把上述⑵⑶两种说法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3分)
6.第①段的“百花齐放”、第②段的“铁杵磨成针”、第⑤段的“低头”等词语,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二)枯木的妙用(10分)
20世纪末,美国西部的一个州,突然爆发了一场森林大火,上万亩森林遭受了灭顶之灾。事后,人们对火灾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森林中的那些枯枝朽叶,它们即使只遇到星星之火,也会很容易地燃烧起来,并迅速蔓延,酿成一场生态灾难。
于是,人们痛定思痛,决心亡羊补牢。州政府责令全州的森林管理部门和人员,并发动全社会的环保主义者,对森林中衰萎干枯的树木、草叶进行及时清理,以消除火灾发生的隐患。
命令执行后,果然大见成效,在随后的两年里,再没有大的火灾发生。正当人们暗自得意时,另一种始料未及的生态灾难,使他们目瞪口呆!
一种由云杉卷叶蛾引起的虫害,大面积地爆发了。这种害虫在毛虫阶段危害树木,专门吞噬树木的嫩叶嫩芽。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亩珍贵的树木被吞食掉,成片成片地枯萎、死亡。
眼看着虫害在迅速蔓延,更多的森林将遭受侵害,束手无策的州政府赶紧向联邦政府求援。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原来,造成云杉卷叶蛾大量繁殖和严重虫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无知地把森林中枯死的树木、草叶清理掉了!
森林中的枯木为害虫的天敌——鸟儿、蚂蚁提供了筑巢、栖居、休息、觅食和避难的重要场所,而它们的存在又有力地遏制了害虫的繁衍。当人们为了防止火灾而把这些枯木清除掉的同时,也就毁掉了鸟类和蚁类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它们失去了栖息、繁衍的场所之后,数量急剧地减少,于是害虫就会乘虚而入,有了作孽和繁殖的机会。
以上这些发现,让人们明白了一条真理:自然界中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大自然总会用一只无形的手,去巧妙地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面对大自然,人类最应该做的就是:。
7.根据选文,说说枯木有何妙用。(3分)
8.选文写了两场与枯木相关的生态灾难,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3分)
①②
9.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文末填上一句话,说说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4分)
(三)(16分)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人的遗传特性,B指纹人人皆有,C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0.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11.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3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2.第二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6分)
“这一特性”指代:
“它”指代:
13.请分别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4分)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四)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18分)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14.文中说:“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这句话中的“独创性”是什么?“优越性”表现在哪里?(4分)
15.文中说“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画筌》中说,“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根据文意概括“神境”的含义。(4分)
17.“这个‘真境界’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句话中“现实主义的真”是指,“自然主义里的逼真”是指。(4分)
18.中国舞台艺术表演方式,“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根据文章观点,指出下列诗句不符合这个说法的一项()。(3分)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三、写作(35分)
19.请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③说明顺序运用要恰当。
第三单元B卷
一、1.A2.提示:将“是”字改为“这”字或将“骨气”改为“骨头”
二、(一)3.C4.⑴水滴长时间的冲击使石头日渐磨损;⑵水滴着地形成的空泡爆裂产生高压;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溶解了石中的碳酸钙;⑷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形成酸雨腐蚀石块5.不好,因为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磨损说古已有之,空泡说与其道理相近似。而⑶⑷两种道理也相近。另外,四种说法还是按由主到次排列的,颠倒后不合事理。6.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加可读性。
(二)7.为害虫的天敌——鸟儿、蚂蚁提供了筑巢、栖居、休息、觅食和避难的重要场所,而鸟儿、蚂蚁的存在又有力地遏制了害虫的繁衍,维持生态平衡。8.①火灾;②虫害(虫灾)9.示例: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10.由于,虽然,但。11.①下定义;②分类别;③打比方12.“这一特性”: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它”:指纹。13.第一段: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四)14.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剧情的真实环境,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物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15.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手法、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行动,使人忘掉对于环境布景的要求。16.剧中人不借助环境布景,深入创作的最深意境,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艺术美。17.艺术要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生活。18.D(提示:A.B.C,都像中国舞台艺术表演方式一样,做到了虚实结合。A.化虚为实,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B.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C.化实为虚,两句诗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实写,无虚写。)
三、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