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鲁一同
守边之士,皆威信千里,坐摧强寇。用之则边境安,舍之则戎心启。故延寿②不赏,汉臣寒心;道济③见杀,宋疆日蹙。何者?忠孝勇猛之士,敌人所构忌,谗间所由横生,徒以纤芥之间,卒絓④吏议,使折冲奇士旋踵及身,为世深戒,诚可痛也!
窃见前台湾道姚莹,忠勤文武,守边数年,横塞夷虏之冲。虏尝三犯之,摧败夺气以去。军兴以来,南接广闽,北连江浙,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台湾地广不过一大郡,卒不过千人,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
往者和议初成,佥谓可恃。厦门旋覆,浙东再躏。准今视昔,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今信逆虏反复之说,轻折捐命之臣,摧败士气,为夷复仇。
夷自定海以来,小入覆军,大入夺城,焚杀淫掠,动以万计。就如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亦足以雪数年之深耻,偿士卒之冤痛。
奉命守土,惟敌是求。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诸臣守义,死节于下。以守则固,以和则久。国体事机,亦无损缺。臣见其功,未见其罪。
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莹等一去,海外孤危。后有来者,避畏吏议,孰敢击贼?边吏解体,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率相委而去。东南之祸未有艾也。
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进退之义,臣未得其中。谓宜湔雪莹罪,激励有功,以劝来者。
谨状。
【注】①姚莹,台湾兵备道,曾带兵击败入侵的英军。事后,英政府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严惩姚莹。朝廷迫于压力将姚莹革职。②延寿,是甘延寿,他是西汉末年的将军。③道济,是檀道济,他是南朝名将。④絓:触犯,影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人所构忌 构造
B.轻折捐命之臣 捐助
C.东南之祸未有艾也 停止
D.激励有功,以劝来者 劝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A.
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 往者和议初成
沛大恩于上 后有来者,避畏吏议
D.
C.
舍之则戎心启 敌人所构忌
以守则固 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
3.下列句子中,都是表现姚莹“功绩”的一组是( )
①横塞夷虏之冲
②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
③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
④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
⑤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
⑥谓宜湔雪莹罪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得力的守边大臣往往会受到敌人的陷害,朝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敌人的离间,轻易惩罚他们。
B.作者认为姚莹凭借台湾的狭小地方、弱小的军事力量,在对抗敌人的侵略中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值得敬佩。
C.从历史上看来,外来侵略者提出的和谈都是不可相信的,那些和谈不过是为了进行更大侵略的缓兵之计而已。
D.作者在文中替因抗敌被治罪的姚莹进行申诉,指出朝廷赏罚失宜,建议应洗雪功臣的冤屈,激励有功之人。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
②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
二、1.C 解析:A.应为“设计陷害”。B.应为“舍弃、抛弃”。D.应为“勉励”。
2. B 解析:B 用在时间词后,不译,助词 /“……的人”,助词。A.在,均为介词。C.解作“就”,表假设,均为副词。D.均是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解为“……的东西”或“……的人”,助词。
3. B 解析:①正面写姚莹战场上的功绩。③从敌人的失败来写姚莹的功绩。⑤是评价姚莹的功绩。②讲其他的地方军队。④讲皇帝。⑥是作者对姚莹一事的意见。
4. C 解析:“和谈不过是为了进行更大的侵略的缓兵之计”,文中没有根据。
5.(1)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2)①现在恐惧敌人不符合事实的话,将有功之臣说成有罪之臣。(关键词“怵” “变易”)
②如果国家因抛弃城池处罚众将,(却)又因敢于作战而降罪姚莹。(关键点“委”,倒装句)
【参考译文】
(善于)守边的将领,都是威严信义传播到千里之外,坐着就能摧毁强寇的。重用他们边境就安定,舍弃他们敌人的侵略野心就会产生。所以甘延寿没有受赏,汉朝的大臣心寒;檀道济被杀,南朝宋的疆土一天天减少。什么原因呢?因为忠孝勇猛的将领,是敌人忌惮而设计陷害的,诬陷和离间就由此凭空产生了,如果只是因为一些细小的离间之言,最终影响了主管官吏的评判,使克敌制胜的将领灾祸迅速降临到身上,成为世人深以为戒的事情,真是令人痛惜啊!
我看前台湾兵备道姚莹,忠诚勤奋,文武双全,守卫边疆数年,阻挡敌人海军的战舰。敌人曾经三次侵犯台湾,都被打败灰溜溜逃走。自从外国入侵我国以来,南到广东福建,北到江苏浙江,丢失土地丧失军队的肩并肩挨着排满道路。台湾土地幅员不超过一个大郡,士兵不超过千人,他们摧毁陷没敌人的功绩,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了。
以往和议刚刚签订,大家都认为可以依靠。可是厦门很快沦陷,浙东两次遭受蹂躏。比照以前看现在,和谈不可相信可以在这里看出来。现在却相信敌人出尔反尔的说辞,轻易地折损奋不顾身的大臣,摧毁我们的士气,替敌人复仇。
敌人自攻陷定海以来,小的侵略就击败我们的军队,大的侵略就掠夺我们的城池,焚杀淫掠的人,动辄数以万计。至于此次敌人船只因风搁浅被我军剿灭,在东部边境送死,也足以雪几年来的巨大耻辱,偿还士卒的冤痛。
大将奉命守卫国土,只希望尽量歼灭敌人。皇上胸怀宽广,在上普降天恩;诸臣坚守正义,在下面为节而死。凭此防守就能牢固,凭此和议就能长久。对于国家的利益和战争的局势,也没有损害。我看见了他的功劳,没有看见他的罪过。
我料想敌人逞其凶暴,咆哮于中国,深入腹地,攻陷了却不长期占领,不是有余力而不肯使出,而是本领就这样罢了。假如守边将领都像姚莹等一样拿出万死不回头的打算,纵使不全部保全,胜负的道理,也是可以在相互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现在恐惧敌人不符合事实的话,将有功之臣说成有罪之臣。姚莹等一离开,海外就孤立危险。以后镇守台湾的人,躲避畏惧主管官吏的评判,谁敢抗击贼寇?守卫边疆的将领人心涣散,打败仗的将领就有掩饰其耻辱的托词,都相互推卸责任离开。东南的灾祸就不会停止了。
如果国家因抛弃城池而处罚众将,(却)又因敢于作战而降罪姚莹。那么应该前进还是后退的道理,我不能得到它的正理。我认为应该洗雪姚莹的罪过,激励有功的人,来勉励后来者。
恭敬地呈上奏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