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4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3、指导翻译;4、作业、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五、学生自读课文。
六、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 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三四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
2、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五、研习课文4、5自然段。
1、朗读第4、5自然段。
2、对照注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