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背影 没有炽热的玫瑰,没有温情的康乃馨,连祝福的条幅也吝于出现,父亲节就这样悄悄谢幕了。 “落寞佳期”谁共度? “你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原来知道的。不过给忘了。”这是我听到的最常见的回答。“准备给你爸送什么 礼物?”“没想过。好像也没什么可送的。”人们有意无意在父亲节忘记了“父亲”的存在。 以往精明的商家似乎也不记得还有个“父亲节”。
从山西大学到五一广场,从五一广场到省政府,一路上只有晋阳饭店门口挂着“父亲节的哥免费供应绿豆汤”的条幅,不是的哥的父亲连这碗绿豆汤也没得喝。即便这样,好长时间也没有一辆出租车为这碗免费绿豆汤稍做停留。有些商场里偶尔也能见到几块促销板,“父亲节部分商品特价”,隐藏在“夏装上市、激情六月”的包围中,更显萧索,与情人节、母亲节的大张旗鼓判若云泥。 “母亲节”期间,街上随处可见“崇高”、“伟大”的字样。无论公益信息,还是朋友们的善意提醒,母亲节时手机的繁忙程度快与情人节时一般了。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乐意于把最高的祝福送给母亲。父亲节,没有手机短信、没有“崇高敬意”、没有“无私奉献”,只有清冷的背影。
“严厉”何曾惹寂寥 对母亲、父亲、爱人大相径庭的态度,精神分析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提供了一种解释。一位心理学专家解释道:“弗洛伊德认为,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挑战父亲的权威,父亲扮演的是一个母亲‘竞争者’的角色。儿子总会觉得受到父权的压制。”比起弗洛伊德的冷漠,中国人的解释更有人情味。高中课本里从《战国策》节选了一段,《触龙说赵太后》,很贴切地表现了父爱的不同。赵太后宁愿亡国,也不忍心送儿子去当人质。触龙委婉地劝说赵太后,只有让儿子去当人质,从而保全赵国,建非常之功勋,才是真正的爱。这也许是对“严父”和“慈母”们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小时候,我爸对我总是不满意,动不动就揍一顿。”农村来的严鹏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不太好,“一见我爸就犯怵,什么祝福的话很难开口。”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父亲似乎在许多人印象里就是严厉的。然而,在某些不经意的小事上,父亲们显得比母亲们更加细致。“记得上高中那年,我爸送我到学校,在宿舍里亲手给我铺好被褥,买好饭票,后来我送他回家,上车时他的眼睛里竟然湿湿的。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爸爸的感情也是那么细腻。等到自己当了父亲以后,偶尔想起爸爸当年的那种举动,就会觉得很揪心。”现实生活中,父亲们的情感不像在故事里那么棱角分明,慢慢咀嚼方晓其中滋味。
莫让“背影”再清冷 父亲节出现的远比母亲节迟许多,这些也许是部分原因。十七世纪在英国兴起的母亲节,直到1901年,自幼丧母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庆贺母亲节时才突然产生“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的念头。过了71年后的1972年,尼克松总统才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以法律的形式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父亲节由此逐渐流行开来。 父亲节的“东渐”则是近两年的事情,不过从来没有得到和情人节、母亲节同样的待遇。感情深藏在心底的父亲们似乎从来没有计较过这些。
伴随着子女们的成长,每一个父亲都在渐渐老去。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佝偻的背影触动了几代读者的心。给父亲们送一束鲜花,一起吃顿团圆饭;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说句祝福;甚至发个短信,也能给他们的生活增添无比的乐趣。严鹏给他爸爸发了个祝福的短信,他爸爸的回复依然那样“生硬”:“不管什么时候,做好工作,要得到大家认可。”这样的“面具”,父亲们要带上一辈子。 明年这个时候,希望更多的子女记得“临行密密缝”的母亲身边,还有个同样“意恐迟迟归”的父亲。那个远去的背影才不显得那样清冷,佝偻的身形才会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