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课后练习

内容预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Ⅰ.基础知识应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 劫难() 褶皱() 追溯()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3、解释词语

⑴追溯:----------------。

⑵劫难:----------------。

4、阿西莫夫是--国---作家和---家。两篇短文均选自----。

5、《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6、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

⑴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句中的双引号表示----------。

⑵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句中的括号表示--------。

7、根据语境,完成仿句

科学是美丽的,它是开在人类心灵之野的一朵玫瑰,是闪在广袤宇宙的一颗明星,是--------,是------------。

8、你还知道有关“恐龙”的其他情况吗?请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Ⅱ.课内精段赏析

(一)

⑴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

⑶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自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而另一些则(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⑸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选文第⑵段加点的“这个发现”指--------------。

2、第⑵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⑶段的文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别是:---------------------------。

4、第⑷段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挤压 拉开 俯冲 B. 俯冲 挤压 拉开

C.拉开 俯冲 挤压 D. 拉开 挤压 俯冲

5、“‘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6、结合第⑸段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的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根据文意,给“斯石英”下一个定义----------------。

2、文段重点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请简洁地概括出来。--------------------。

3、第三段加点的“这”具体指代------------。

4、第四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文段结尾括号内的文字有何作用?----------。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Ⅲ.拓展阅读:

(一)“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作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作出了贡献。

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消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1)_________,(2)__________。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答:_________。

(二)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⑵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⑶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⑷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⑸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选自《科学夜谈》)

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2、第(1)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的?

3、第(3)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

4、英电子中有哪些特点?根据第(4)段简要回答。

----------------------------。

5、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

6、请写出三个有关时间的成语。(本文中未出现过的)

(三)鸟有聋的吗?

⑴课堂上,幼儿园阿姨提问:“树上有两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⑵孩子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只。”

⑶阿姨微笑着,不语,像往常孩子们回答错了时一样看着孩子们。

⑷孩子们( ),不知道错在哪里。

⑸突然,一个男孩站起来,发现新大陆似的说:“一只也没有了。”

⑹阿姨这才开了口,满意地说:“刘明小朋友真聪明。你说说为什么一只也没有了?”

⑺刘明受到鼓励,像个获奖的得主,激动得说话都结结巴巴起来:“因为……因为枪一响,另一只鸟也……也吓跑了。”

⑻孩子们终于( ),纷纷把敬佩的目光投向刘明。阿姨又表扬了刘明几句,刘明像个凯旋的将军似的坐下。

⑼可是,坐在最后排的一个女孩却怯生生地站起来说:“阿姨,如果这只鸟是聋的呢?”说完,目光直直地看着阿姨。

⑽孩子们又愣住了。是啊,要是那只鸟是耳聋的,它就不会被吓跑,还在那树上站着。于是都把疑问的目光转向阿姨。(a)阿姨脸上闪过一丝红,说:“怎么会呢!鸟有聋的吗?”说着,将目光从那女孩脸上转向全体孩子,“大家说,鸟有聋的吗?”

⑾第一排有个胖乎乎的孩子仿佛作证似地大声说:“有的。”

⑿“有的?”阿姨惊讶地把目光收回,聚成一束_______(投、射、扫)到那胖孩子脸上。

⒀那胖孩子被目光一______(投、射、扫),怯生生地说:“人都有耳聋的,鸟为什么没有呢?”⒁不等阿姨回答,几个孩子跟着说:“对,有的。肯定有的。”接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说有的。课堂上充满孩子们的说话声。阿姨拍拍讲台桌喊道:“静一静,静一静。”但孩子们只顾自己争论,根本没听见阿姨的喊声。突然,“啪”的一声脆响,阿姨把教鞭在桌上狠狠地----(抽、打、敲)了一下,教室里立即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好,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发怒的阿姨。

⒂发怒的阿姨气冲冲地说:“捣乱!鸟怎么会有聋的呢!嗯?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我看你们啊,要是都像刘明那样爱动脑筋就好了。不爱动脑筋还瞎说乱猜……”

⒃阿姨还没说完,刘明又站了起来,这次却未说脸先红:“阿姨,这只鸟也许真是聋了的。”⒄(b)阿姨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说:“胡说。怎么你也相信他们的了?好孩子应该……应该说一不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联系上下文,在⑷⑻段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2、结合语境,在⑿⒀⒁段横线后的括号内选择准确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a)(b)划横线两处,分别揭示了阿姨的什么心理?

(a)处:--------------------。

(b):--------------------。

4、按小说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三个层次,并给每个层次加上小标题。--------。

5、本文主要运用了--、--、--等描写方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7、综观全文,说说阿姨是怎样一位老师?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Ⅳ.写作训练

文题

从几十万年前恐龙的灭亡,到现在某些珍稀动植物的绝种,动物的灭绝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请以“动物的泯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角度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应用

1、hái jié zhě sù

2、B(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选B)

3、⑴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⑵灾难,灾祸。

4、美,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新疆域》。

5、A(提示:A项中的句子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6、⑴特定称谓;⑵解释说明。

7、亮在黑暗征途中的一座灯塔,点燃人类智慧的一束火光等。

8、不作统一答案。如:恐龙分为雷龙、梁龙、禽龙、霸王龙、恐爪龙等。霸王龙体形巨大,牙齿像锯一样尖利。霸王龙与恐爪龙是食肉恐龙,雷龙、梁龙等为食草恐龙。

课内精段赏析: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地。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内容上引导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解决;结构上承上启下。

4、D(提示:结合语境判断即可)

5、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

6、简明精炼,通俗易懂。仅一百来字就生动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理论,语言简洁精炼,比喻的运用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二)1、经超高压或强烈挤压而使原子之间结合极为致密的沙子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

3、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向外扩散并恢复为普通碳的过程。

4、说明斯石英在高温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语言幽默风趣,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6、“在通常条件下”点明是在一般条件下,自然状态下,不排除有特殊条件(如对金刚石加热),这样使表达极为严密、准确。

拓展阅读:

(一)《“诸葛亮”借西风》:

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承上启下。

3、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1)天气预报,(2)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

5、A (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

6、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

(二)《计时的变迁》

1、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

2、是为了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3、作比较、引用。作用是: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5、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6、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等。

(三)《鸟有聋的吗?》

1、面面相觑 恍然大悟

2、射 射 抽

3、(a)说明阿姨从未想过“鸟是否有耳聋的”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心虚。(b)阿姨没想到自己一再表扬的刘明也站起来反对她,感到尴尬、难堪,不止如何收场。

4、第一层:⑴-⑷,错答问题,阿姨不语;第二层:⑸-⑻,答对问题,阿姨满意;第三层:⑼-⒄,争论问题,阿姨发怒,难堪。

5、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6、粗暴、武断、固执,不能因势利导,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落后,陈旧。

拓展阅读:

(一)《“诸葛亮”借西风》:

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承上启下。

3、现代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1)天气预报,(2)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变成现实。”

5、A (B项“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说法不当,因为“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设想。”C项不当,因为“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还未开始行动,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D项不当,因为到下世纪能否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只是一种估计,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故选A项。)

6、如:层次清楚;材料准确丰富;语言生动准确;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等。写出一点即可。

(二)《计时的变迁》

1、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

2、是为了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3、作比较、引用。作用是: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5、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6、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等。

(三)《鸟有聋的吗?》

1、面面相觑 恍然大悟

2、射 射 抽

3、(a)说明阿姨从未想过“鸟是否有耳聋的”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心虚。(b)阿姨没想到自己一再表扬的刘明也站起来反对她,感到尴尬、难堪,不止如何收场。

4、第一层:⑴-⑷,错答问题,阿姨不语;第二层:⑸-⑻,答对问题,阿姨满意;第三层:⑼-⒄,争论问题,阿姨发怒,难堪。

5、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6、粗暴、武断、固执,不能因势利导,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落后,陈旧。

写作点拨

这篇文章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分析某些珍稀动物灭亡的情况,指出环境对动物生存的威胁。或者运用想像和联想,描述过去或将来某些动物绝种时的情形,想像要合理,语言应生动形象,可注重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突出动物和人类应在地球上和睦共处、相互依存的主旨。文章表达力求条理清晰,思想深刻。

思路一

你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环境对动物生命的威胁,写成一篇说明文,来阐明事理。如郭治的《秃鹰之死》,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石油泄漏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全球带来的危害,从而让人类醒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珍稀动物,让它们和人类相依相存。

思路二

此文也可写成一篇记叙文,面对人类滥杀动物,造成不远的将来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你可以想像某种动物濒临灭亡时的情形,可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语言生动流畅,立意深刻。

例文

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

丁艳

多少个世纪中,我只是地球上一只普通的动物,整天四处奔波--为寻觅食物,也为逃避高级动物的捕杀。可是,现在,我却成了高级保护对象,被成百个高级动物侍候着。多么奇妙的事啊!

高级动物--也就是自称人类的动物,给我制作了一大片“树林”。林中有“山”、有“瀑”,有“花”、有“鸟”,还有满枝头的“果实”。可是,山不巍峨,瀑不壮观,花不芬芳,鸟不歌唱,更不用说,果实也不能吃。尽管如此,每天还是有许多人类来观赏这假林假山以及假林中真实的我。据说,这星球上已不存在哪怕是一小片真正的树林了,而我,已成了这星球惟一的低级动物。每当我看见人类进入“林中”后所表现出的欢欣时,我就想,若他们看见了真正的大森林,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我小时候,就住在真正的大森林里。那里有蓝天,有碧水,有绿草,有红花,还有我亲密的伙伴们以及其他住户。

清晨林中薄雾被缓缓揭去,阳光透过叶缝照进来,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个闪动的亮点:小鹿们顶着美丽的犄角,徜徉在青青的草地上;鸟儿们欢快地亮开嗓子,吐出清脆的音符;我和小伙伴们嬉闹着从这个树攀到那棵树……森林中繁忙而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傍晚,夕阳给森林披上了一件奇异的红霓裳。林中,处处回荡着母亲唤儿归巢的声音。这是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地方。只有老虎出现时,才会引起骚动,但老虎不饿时,决不会轻易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但是,人类不知怎的,侵入了我们这个地方,于是,一场灭顶之灾悄然降临。

人类首先抓走了老虎,然后,成群成群地搜捕小鹿,残忍地锯下它们美丽的犄角。最让我惊惧的是人类对待我的亲人的手段。我亲眼看见:他们怎样麻利地将我的亲人的四肢缚在铁架上,怎样从容地敲开他们的脑袋,怎样兴高采烈地品尝那灰白色的脑浆。老虎是为了生存捕食,人类是为了什么?

有时,我真想自绝以免惨遭毒手,可是我不能。母亲临死前,曾这样预言:“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我要亲眼看看人类怎样走上末路。当人类千方百计延长我的寿命时,我也很积极地配合他们,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岁了。

我知道,这一天即将来临了。他们砍伐森林,滥采矿藏,铁爪伸进了地核,空气被污染的无从治理,地球升温,一年到头炎热干燥,风沙铺天卷来,江河渐细渐断,X病的疫苗虽研制成功,却出现了新环境的怪胎--Y病,这种病靠空气传播,很快将席卷全球,以智慧自居的人类恐怕再也难逃此劫了。

我要笑,学着人类发出那种狞笑;我又想哭,母亲的预言实现了,我这最后一只猴子也可以“寿终正寝”了。可那些在绿色树阴下摇晃的美妙记忆也将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这使我不禁悲从中来……如果当时人类不那么自以为是,不那么贪婪,能把一点点新生和宽容给予其他动物,与自然和平共处,那么,也许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人类所走的将是另一条道路。

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

摘自《中学生话题作文》

简评

本文标新立异之处在于借助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作者根据当今人们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推论演绎出若干年后的故事:森林消失,物种灭绝,江河断流,地球升温,不治之症传播到全球,正所谓“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幸运的是这一切还没成为现实,人类已经觉悟了和动物和睦相处,竭力保护家园的重要。全文立意深刻,条理清晰。

......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18912/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