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出现了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灰雀》教学反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老师,灰雀哪去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2:被冻死了!

师: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学生1的观点。)

我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就在这时,又有一只小手顽强地举了起来,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兴奋地回答:“老师,小男孩儿捉走灰雀是因为灰雀受伤了!”说完之后,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学看了看,期待着我的表扬。听到他的回答,我有点意外,准备用刚才的办法让他也同意学生1的观点,又想,如果能让他自己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岂不更好?于是我说:“请你再读读文章,灰雀到底受伤了吗?”孩子又看了看书,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说:“灰雀没受伤!”我笑了,自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没有轻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让他通过读上下文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不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吗?我简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后,连续几天,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似乎没有兴趣上语文课了。我又仔细回想了当时的情景,他在那节课上一直都没抬起头来,似乎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再没举手发过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是那样注意保护他的自信心,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细细想想,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童心啊!他不愿意小男孩儿做错事,所以为小男孩找了一个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伤了!不愿别人犯错误,甚至不愿让书中一个角色犯错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该是怎样的呢?他会去故意犯错误吗?还有列宁最后都笑着问不会说话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当地追问小男孩,我们为什么还这么直接地让每个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从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们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让我们那善良的孩子明确地知道是自己没认真读课文而出错,从而像受了打击似的,再没有思考、创新的兴趣呢?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在追求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同时,是否也该对孩子们多一点人关怀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课堂情景可以重来,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时,对他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为你的善良而鼓掌!”这样的话,那个说灰雀受伤的孩子一定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同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带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里去!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篇课文和这个细节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我们将多次面对学生出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出错都是无心之错,我们何不像列宁一样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用宽容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呢?

查看更多
【《灰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1631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