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课外渠道,实现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好奇”的心理为教学切入点,以课文的具体内容为载体,拓宽课外渠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他们用充满活力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识过程,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自己对事物观察的收获,实现主动探究。教学《我的影子》之前,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去做这样的两个作业。第一,你们注意观察自己在电灯底下和离开电灯一米、两米---------时,自己的影子有何变化?第二,在晴天,观察自己在早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四点时,站在同一地方,你的影子又有什么变化?其他物体的影子随之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把你观察的现象写出来。第二天,他们回到了课堂,个个兴致勃勃,拿着自己手头上的第一手材料,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发现。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有特色。有的说:“从远处向灯下每走近一步,影子就短了一块。”有的说:“从灯下每向远处多走一步,影子就长了一块。”也有的同学急急地说:
“你要是垂直地站在灯底下,影子全在脚下,几乎没有了呢。”有的跳起来说:“早八点、中午十二点和下午四点时,我站在同一地点,我的影子照在地上的长度却不一样,然而,方向也不一样。真奇怪啊!”还有的说:“我说,我说,就是树木、房屋和其他的物体影子的长度也都是不同,并且影子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其他同学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真得活起来了。
拓宽课外渠道,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知识,而且也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
又如,我教《我们知道》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我带着他们到田野里去观察风。安排学生带好笔和本子,且把你们看到风在哪里的情景记录下来。目的地到了,我问学生,“你们看见过风了吗?如果看见了,就仿照课文的样子再写一段。”这时,学生就自动散开,到处找风。过了一会儿,我把哨子一吹,同学们都自动的向我靠拢过来。我问:“你们的作业都完成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完成了!”“谁能把你的发现说给我听听?”同学们一齐举起了手。“好,邱德勋同学说说吧。”他拿出笔记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麦苗在不断地摆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向我招手。
朱小鹏同学抢着读起来:
谁说没有看见过风,
今天我就看见过风。
当地上的树叶到处乱跑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帮助它们走路。
刘瑜同学接着读道:
谁说没有看见过风,
我今天就感觉到了。
你试,
风在轻轻拂着我的脸,
它就像美丽的姑娘在抚摸我的脸。
这时全班同学一下哈哈大笑起来。他们都深刻的体验到自然界中的课堂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幸福。
此刻,我听着学生侃侃而谈的发言声,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神奇而又活泼的脸庞,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教学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好奇心,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好处所在——费劲小而收获大,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美好效果。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大力开发这块具有无限价值的实验基地,拓宽课外渠道,就会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