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含答案)

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配以练习

三,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堪(kān)称 风靡(mí) 谛(dì)听 静谧(mì)

C.茸茸(róng) 幢(chuáng)顶 禅(chán) 纯粹(cuì)

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样 镶嵌(qiàn)

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 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

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 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

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 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6.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句中横线上写出一句恰当的话.

古运河,你是那么文静,几乎看不到你翻卷的浪花,感不到你奔流的激情,听不到你生命的呐喊,你缓缓的向前走着, ,和两岸的田野絮语着豪情,默默的奔向自己的期待.

阅读训练

(一)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7.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答:

8.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

9.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

10.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答:

11.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15.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三)乐山大佛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16.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17.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

18.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

19.第⑧段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

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21.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列举一篇运用了这一手法的文章.

答:

22.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

⑴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答:

⑵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写作实践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获过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颗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造物主的赠与,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答案

1.C 2.C 3.B(A至少和以上矛盾,去其一. C授予少宾语称号. D惠为敬辞,它修饰的动词必须表示对方发生的与自己腾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4.⑴只有 ⑵而是 ⑶却 5.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⑶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⑷仔细听. 6.举例:迈着沉重的步履.(上下文连贯即可) 7.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8.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9.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10.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11.C 12.西湖的绿 13.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4.(略) 15.C 16.海空倡导造佛. 17.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8思想品德 19.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20.C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课文略. 22.⑴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⑵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

查看更多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含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1446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