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是语言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对言语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关注人们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探讨语言的发展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学习的过程上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学习中的词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所谓同化,就是把知识纳入吸收到认知结构中来,顺应就是主体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实现新的建构。
依据语感形成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如何在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增强学生对言语文字迅速、灵敏的感悟能力?笔者认为应通过形成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教师范读,感知语言,初识语感。
感知层次上主体对言语现象所做出的综合判断,它是一种最初的感觉。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为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度,构建最初的感知,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言语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对言语文字的兴趣,顺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范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形式。
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学生各种感官的全面调动,加上有意识的模仿,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一段,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形象地感知“操纵自如”“技术好”“速度快”“急转弯”等词语,船夫高超的驾驶小艇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头脑中。
二、提示导读、理解语言、走进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在对话前添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情的提示语导读。根据不同年龄和学段、依实际情况,可以有3种情况:①教师依据指导要求,直接出示提示语,学生依据提示语朗读;②师生共同研讨、揣;摩,加上提示语,然后朗读;③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给对话加上提示语,而后依提示语朗读。
如《草船借箭》文中第三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对学生把握人物个性特点有很大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它变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眼珠子骨碌一转,不动声色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一拍大腿,笑着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想的和我一样……’通过这样一加没,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朗读时读出了不同的语气、不同神态,感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心胸狭窄;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智若愚、顾全大局的个性特点。理解了谚语文字内涵,再形象地展现为朗读,直观地呈现语言文字,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理解、走近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