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是个非专业的专有名词。所以说它非专业,是因为它不像文章结构、主题、写作方法、修辞方法这些专有名词一样,有据可查,有明确的定义,传承有序。普查各种文学理论专著,只有清代学者刘熙载对“文眼”做了一个非定义形式的定义——"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按照他的说法,“文眼”不过是一篇文章中的“点睛之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句子或词语。文章读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这位大学者对“文眼”的理解太狭隘,他只点明了一种“文眼”而已。
一.“文眼”呈现的形式
“文眼”通常以下面四种形式存在:
(一)在文章标题或文章开头,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其核心作用是高度概括记叙文(广义上的)所描述的主要人物、核心事件、核心景物、主要事物最突出的特点,与文章主题无关。
例如:
1.《疯娘》中的“疯”,概括了文中主人公——生身母亲的突出特点,它就是这篇小说的“文眼”。
2.《千奇百怪的祭祀活动》中“千奇百怪”概括了这篇文章所记述的核心事件“祭祀活动”的突出特点,它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3.《萧条而富有生机的大漠之秋》中,“萧条而富有生机”高度概括了大漠秋景的主要特点,因而“萧条而富有生机”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4.《倾斜的篱笆墙》中的“倾斜”,高度概括了核心事物“篱笆墙”的突出特点,“倾斜”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在文章标题或文章开头,以形容词、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的形式出现,既是文章描述的核心人、事、景、物的突出特点,又是文章的主题。
例如:
1.《勤俭的母亲》,“勤俭”既高度概括了主要人物的突出特点,又是本文的主题——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赞美母亲勤俭的精神品质——“勤俭”就是本文的“文眼”。
2《启迪灵魂的往事》,“启迪灵魂”是所写往事的突出特点,同时,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为了揭示这件往事给了作者怎样的灵魂启迪——“启迪灵魂”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3.《情迷九寨沟》,“情迷”就是九寨沟风景最突出的特点——让人产生迷恋之情,同时,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恰恰也是作者对九寨沟风景的迷恋之情。
4.《野性澜沧江》,“野性”既是澜沧江的突出特点,也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表达作者对野性本真生活的追求。
(三)在文章标题或者文章开头,以动词的形式呈现,它是整篇文章所记述的多个不同事件的行为共性。
例如:
《醒悟》,全文写了三件事:一是妈妈去买菜,摊主多找了钱,事后妈妈被这件事折磨了很久,终于认识到贪占别人的便宜,良心无法欺骗,于是将钱返还摊主;二是爸爸停车时不小心撞了别人的车,借口对方停车的位置不合理,带着儿子大摇大摆的离开,后来儿子欺负邻居家的孩子,爸爸批评他,他借口对方挡了自己的路,拒不认错,爸爸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赔付了修车的钱,同时告诉儿子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三是弟弟迷上了电脑游戏,后来看到了“网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主动远离游戏,并现身说法,让更多的人远离网络游戏。
这篇文章记述的,是截然不同的三件事,但主要人物的行为,都具有“醒悟”这一共性——因此,“醒悟”就是全文的“文眼”。
(四)以名词的形式呈现,全文围绕这个事物展开。
例如:
1.《爸爸的美工刀》,全文无论写几件事,每一件事都必须和美工刀相关联,都必须围绕“美工刀”展开,“美工刀”就是本文的“文眼”。
2《窗外的君子兰》,全文无论写几件事,每一件事都必须和君子兰相关联,都必须围绕“君子兰”展开,因此,“君子兰”就是本文的“文眼”。
综上所述,“文眼”有以下三个特征:
1.位置——绝大多数文眼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
2.内容——有时,它是一篇文章描述核心内容(人、事、景、物)的突出特点,有时它既是描述核心内容的突出特点又是一篇文章的主题。
3.结构作用——它总是文章的写作线索(明线)贯穿叙事始终,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严谨。
二.写“瞎”“文眼”的典型形式
(一) 抛开“文眼”选材,所选材料个个无“眼”——把全文写成“瞎子开会”。
例一:《我的傻爸爸》,作者写了三件事,件件都是爸爸所做的事,但没有一件能看出爸爸的“傻”。作者这样写,就是完全抛开“文眼”,把“文眼”写“瞎”了。
例二:《童年趣事》,作者写了两件事,每一件写的都是童年发生的事,但没有一件能看出“有趣”来,同样,这也是作者抛开“文眼”,把“有眼”的文章写成“瞎眼”文章了。
例三:《往事》,作者开头是这样写的——时光,潮涨潮落,不断地风化磨蚀着锈迹斑斑的过往,许多曾经的小事,宛如瞬间从眼前掠过的鸟,在记忆里天空里不曾留下半分痕迹,然而总有些事情,会与我们朝夕相伴,让我们终生难忘。非常明显,这篇文章的“文眼”不再标题,而在开头——难忘。然而作者下文所选的几件小事,任何一件都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丝毫不能撞击人的灵魂和心扉,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事上午发生,也许下午就忘了——这,也是抛开“文眼”选材,将“文眼”写“瞎”的经典类型。同上面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两篇文章“文眼”长在标题上,这篇文章的“文眼”长在开头上。
(二)紧盯“文眼”,却忘记了要表达什么主题,写出的文章有“眼”无“光”。
例如:《我的傻爸爸》
全文写了三件事:一.爸爸去赶集,脚被车压伤,开车的司机告诉爸爸自己身上没带钱,让他在集市上等着,他回家取钱。爸爸连车号也没记,就让司机走了。他在集市上等了整整一天,也没见到司机的影子。二.有人到家里买鸡蛋。几个月家里总共攒了200个鸡蛋,小贩用称一称,告诉爸爸二十斤零二两,按二十一斤算钱,爸爸高兴异常,晚上妈妈一回来就兴冲冲地向妈妈汇报小贩多给了八两鸡蛋钱。妈妈恨得牙根直痒痒:农家的鸡蛋非常大,七个就能称一斤,200个鸡蛋最少也有二十八九斤,爸爸让人“宰”了称,还以为自己得了大便宜。三.爸爸农闲时在外面干土建活。干土建活离不开搅拌机,于是爸爸花了1500元买了一个二手货。今年夏天在离家十五里以外的地方建鸡舍,担心晚上工地上没人,搅拌机被别人偷走,于是专门雇了附近的一个老人看搅拌机,一晚上50块钱。整个工程干了52天,爸爸给了看机器的老人2600元。很快,全乡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爸爸花掉2600元,看一个价值只有1500元的搅拌机。
这篇文章作者每件事都紧紧围绕“傻”着个文眼来选材的,但我们读完全文,只能读出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比天还大的大傻瓜,“傻”意义在哪里——文章的主题在哪里?难道就要讽刺自己的爸爸是一个愚蠢的大傻蛋吗?——显然,这样写是盯紧了“文眼”,忽略了主题,让文章的眼睛,失去了顾盼生辉的光芒,文章有“眼”——但是一双毫无光泽毫无生命的“死鱼眼”——这样的“眼”,有眼和瞎眼是完全一样的。
(三)紧盯“文眼”,考虑了主题,但主题低俗,写出来的文章“眼”放“邪光”
例如:《趣事》
全文同样写了三件事:
一.夏日里,闲着无事,几个人相约到村外的荒凉小路上去捉弄途经的路人。八点多钟,一个晚归的邻村人急匆匆回家,他们脸上粘贴着黑白无常的鬼脸,突然从草丛里跳了出来,吓得路人抛下手里的提包,连滚带爬地逃命,望着那个魂不附体的背影,他们笑得肚子都差了气。
二.一天,几个人发现有个六十来岁的老人经常来村里手废品。到了晚上,老人把废品装满几个大麻袋,捆绑在自行车上超一条林中近路带往城里卖钱,于是他们偷偷地在小路中央挖了一个大坑,然后在坑口水平插上树枝,再在上面铺些杂草树叶,最后用黄泥将表面抹平。做完这一切,几个人躲在旁边的草丛里看热闹。落日时分,疲惫的老人驮着一车废品由远而近,见路中间非常平展,便放心大胆的行驶过来,车子前轮刚刚触及平展的路面,由于惯性作用,老人和车子瞬间跌进深坑,摔得鼻青脸肿,躲在草丛中的几个坏小子,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三.秋收以后,人就闲下来了,几个人在马路上闲逛,突然发现一只蟾蜍慢悠悠地穿过公路,准备找地方冬眠。一个人找来一根棍子,夹起蟾蜍:“今天咱们给这家伙来个火刑,看它多久能死?”大家一拍即合。随即有的人用打火机烤,有的用烟火熏,有的用烟头烫......这只倒霉的蟾蜍被痛苦煎熬着,不停的扭曲着身子,发出痛苦的叫声,直到最后一息。几个人一边想尽办法折磨着这只蟾蜍,一边模仿着蟾蜍扭动着身子,兴奋得几乎忘了自己姓什么。
这三件事,紧紧围绕“趣“这个“题眼”展开,同时也表现了三个人的兴趣和追求,主题也算明确。但是,这种兴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建立在残忍和人性丧失之上,主题低俗到了极点。整篇文章就像一个流氓,虽然长着一双漂亮的眼睛,但眼睛里闪现的,却是邪恶、卑劣的“贼光”,“题眼”闪烁这样的“贼光”还不如无光的瞎子!
我们明白了文眼的呈现形式,也总结了文眼变“瞎”的三种情况,大家在行文立意的时候,多加小心,定能写出眉清目秀,观之让人倾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