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想北平》说课稿2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 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

感情侧重点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 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想北平

老舍

华盛虹溪中学 李庚喜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定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文章,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课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1、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习惯培养

①诵读的习惯,为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有效的习惯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课文。

2、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课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4、理清线索和思路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

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5、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6、文章语言特色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④⑤⑥

7、总结

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

课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七)附板设计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 形散 ) 对比手法

(八)理论支持

1、散文鉴赏的方法:主要从语言、技巧、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

2、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讲与不讲原则“是否有利于学生学”。

3、中观分析:宏观的把握与微观处理原则。

4、顾泠沅先生的情意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

5、褚树荣先生的主题式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6、曹樟玉先生的新课改评价理论

查看更多
【《想北平》说课稿2】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12330/
上一篇:
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