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家乡的一片深情,对人生的感叹。
2、通过研读课本,体会文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3、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2、对时代背景的理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略)
2、时代背景:写于1974年,当时大陆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二、词语学习:(略)
三、熟读课文,将课文划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部分: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
作业:
熟读课文,写小作文:《雨中致余先生》,300字以上。
第二课时
三、课文研讨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一)结构及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⑶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⑷“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⑸“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