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_语文论文

教学分析

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认为,要研究写作教学的规律。首先就得研究写作教学的对象——青少年写作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具体说来分为下列几项。

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_语文论文

口头——书面——口头

凡教过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也许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就是小学生作文是从口头说话课开始的。小学生的连词、造句、填空答问是口头的作文训练,发展到比较完整的说话、写话乃至书面作文。到了初中学段,则按课本上的作文序列(统编课本为文体型,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为生活型——能力型的一种)进行书面写作训练,从而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学生从口述为主转化到笔述为主之后,如果再要他们象笔述那样,把文章的内容、结构,有条理的用口头讲出来,学生就感到十分为难,往往有许多会写的中学生,却不会讲,从明于心到名于笔固然有一定难度,再从名于笔到名于口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讲故事、演讲、即席作报告乃至口头作文等形式,又成了青少年写作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能说会写的综合反映。因此,语文写作能力的全面形成,则是按从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到口头的发展规律日臻完美的。

这一规律又受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递增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成熟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好多学生在小学里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初级阶段);上了中学就变成只习惯于书面作文,讲演起来则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甚至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到了高中,则无心作文,更缺乏口头发表能力,写几句书面文章还可以,讲述起来不是乱杂无章,就是干脆哑口无言。这说明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难度更大,但是,只要教师懂得了这一规律,坚持训练,手口并用,出口成章的高级阶段也是可以水到渠成的。所以,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这一点,并按照它的规律用作文的序列训练这一手段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动笔能文,出口成章的开放型、竞争型、实用型人才。

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逐年增多,他们的写作表现也相应的起着变化。一般的是:无话说——有话说——再无话可写——有话可写。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话,总怕写不好,叫他们口头说几句还可以,如果教他们拿笔写话,则不敢下笔了。这一现象固然是知识因素起决定作用,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大约要延续到小学六年级乃至初中一年级才能逐步得以缓解。这以后,学生的写作表现则是话非常多,总有嫌时间短、说不完的感觉。不管是顺理成章或杂乱无章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审题立意的角度,总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这是因为年纪又大了一点,好表现自己的心理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通过几年的阅读,以及所见所闻,知识领域扩大了些,兴趣也较之以前更广泛了。语文的识字、写字、理解……等已初步有了些基础,伴随着这一切条件,他们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增强了些,这时候学生最突出的表现为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打草稿,提笔就写,洋洋千言。但是,打开他们的文章一看,你便会发觉,文章的毛病也多。如:文理不通、东拉西扯、语言不顺畅、用词不当乃至生造词语等等。通过老师评讲,或他们互相交换阅读,他们也逐步明白了自己文章的缺点,有时甚至感到这也不对,那也不好,至此,便又出现了“无话可写”的现象。这一阶段一般出现在初二至初三这一阶段。所以初中二年级或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最感写作教学为难,总觉得学生太笨,无法提高,同时也最担心中考中作文出问题等等。不过这是暂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可以通过人力来提高使之发生变化的,而且,老师也应该发现,学生的写作中出现了打草稿甚至改了又改了倾向,有时两节作文课也完成不了六百字左右的一篇小文章。这就是你的学生在进步,虽然文章短小了,他们懂得字斟句酌,懂得推敲了,懂得审题要准、立意要新、在选材、布局上花时间、下功夫了,这是中学生写作的必经之路。到了高中,文理分科,如果学生的社会压力较小,心理负担不重,那么,他们的写作能力就扶摇直上了。因此,许多高中生发表文章,创作小说,以及前一段时期,好多长篇、中篇小说出自于下乡知青之手,这并不是偶然的,说明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日趋成熟,写作技巧日臻完美的黄金时期,这就是我所说的“再到有话可写”的阶段了。我在六十年代初曾试用过一套写作教学序列,分十章:1.生活是源泉;2.审题;3.主题;4.重点、详写和略写;5.依次记述;6.并列分述;7.观察生活;8.人物描写;9.写话;10.修改。每章除理论讲述外,都选进1-3篇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做例文进行引导,对配合学生的写作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各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起过较积极的作用。

从再造性作文到创造性作文

在上述青少年写作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就要遵循这一轨迹,从指导学生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发展,也就是从叙述到作文的过渡。所谓再造性作文,就是学生在一定材料的帮助下,使用语言文字,合乎要求的表达思想,它是教师“给框架——给支柱——给提示”的训练过程,也就是许多语文教师所提倡的扶着走、牵着走到放手走的教学模式。给框架的类型如缩写、改写、扩写、看图作文、记叙故事等;给支柱的方式如续写,给中心思想、创造性改写等。给提示作文是学生由再造性作文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关键环节,如学习《石壕吏》之后,提示学生改变人称改写成散文,学了《孔乙己》、《范进中举》之后,提示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写一篇《孔乙己中举》的短篇小说,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提示:“××电视台有意按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故事情节,改写成保持原意的电视剧本,请你下笔。”这种提示既指出了框架,又给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向创造性作文过渡的桥梁。

所谓创造性作文,是根据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再经过独立思考,表明态度与观点,并培养学生独力取材能力的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命题作文——包括集体作文和个人创作。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都设计了作文程序,我们可在“程序”的宏观控制下,根据实情,作些微观上的调整,命题的范围要联系课文以及学生实际,方法可由教师命全题或命半题,另半题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命题,还可以先由学生以某人某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构思成故事、人物特写、小说、电视剧本等文章后再命题或由集体讨论命题,中学生作文到了这一地步,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进入了较高的境界。

从记叙、说明到议论

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所以中学生的写作也应遵循记叙、说明到议论这一规律进行。我们上面所讲的主要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它都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设计的,包含一些记叙中的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成分,这是引导学生向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些基础,逐步指导学生写作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告诉学生①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形状、性质、结构、成因、功用……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方位)逻辑……③使用准确的方法,下定义、作解说、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④掌握说明的类型,建筑、程序、事理、事物(包括科学小品)……等等,同时还指导学生懂得说明性文章中的记叙、描写乃至议论抒情的作用,以及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主次关系、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些一般应用文以及产品介绍、旅游景点说明乃至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实用性强的专业应用文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必须教给学生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序,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能力,为写作议论文打下基础。

写作的逻辑思维发展,重点体现在议论中,它是中学生写作的高级阶段(相对而言),因为它是初三年级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学段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理论上要掌握立论、驳论的类别,懂得论点提出的形式及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论据,并正确选择论证的方法,包括古文写作中的启、承、转、合等结构,也应有所了解,以便作为写作中的借鉴,如果说写记叙文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熟悉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范文,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会吟”的话,那么,写议论文则更要掌握并精通历史、地理、生物、数理化、法律、政治乃至哲学等更广泛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运用论据才能得心应手,取舍自如。因此,我们认为,议论文的写作不仅是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中学生各种知识集合的高级阶段。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有一个从一事一议或夹叙夹议到给材料议论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评论、立论或驳论的写作训练序列,从引论、本论、结论的模式到比较复杂的立论、推论、结论的写作结构,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许多中学生怕写读后感,认为读后难感,虽有一些感,都是一句话,三五句话的事,感不出一篇文章来。针对此问题,我曾设计过一种模式:即摆事实、讲道理、照镜子、作保证等四步曲。摆事实即概括所读内容;讲道理乃读者的体会、认识;照镜子就是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实际;作保证也就是表态度或决心,这四步的先后次序不必死板,可以随作作的意图而交换,对四步中的每一步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而取舍。特别是第四步作保证一项用什么形式,或者不用,完全由作者灵活掌握,其中讲道理是文章的主体,学生的难点就在思路窄狭,说不出读后的感想来。我又指导学生①从远处:历史意义;②从宽处:现实意义;③从深处,深远意义(今后影响)等三方面来拓宽思路。当然这三条思路并不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逐条非写不可的,轻重与否,作者据情而定。因为它只是思路,并不是文章。但是,学生有了这些框架之后,确实有“一旦壑然贯通”之感,写起读后感来再也不觉得难于上青天了。

查看更多
【中学生写作规律探讨和指导_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1007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