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杂谈

教学分析

〖在教学中运用“文中提示语”的设想〗

《灰雀》教学杂谈

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要以提示语为基础,适当扩展,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

例如,《灰雀》中的第二个提示语“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指向的语句深入领会列宁的人格、情感和诙谐风趣。可以开展如下教学活动:

教师:读了这几段话,我想你们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吧?分小组讨论一下,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

教师:同学们一定和列宁一样,为灰雀重返树林,为孩子勇于改正错误而高兴!现在请大家以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读书)

〖片断赏析〗

生: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

师: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生: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者有着极佳的教学洞察力,教者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的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中,有个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讲话的男孩讲话呢?”当时,我没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孩子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可以讨论讨论。”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上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尽在不言中,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此坚持下去,全班一定会形成探究的氛围,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疑”激趣〗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多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创新欲望。如教学《灰雀》第12自然段时,我问学生:“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以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这一问,同学们的质问可多啦!有的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要微笑?”有的学生问:“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有的学生问:“鸟儿会回答吗?”……这样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获得成功的喜悦,探求新知的兴趣也自然更浓。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

如教学《灰雀》一课,同学们都知道男孩捉走灰雀是因为他喜欢灰雀。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宁爱灰雀。男孩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呢?这一问发散了学生思维,有的说:“我更赞同列宁的爱。因为男孩把灰雀捉回家了。关在笼子里,灰雀就失去自由。”有的说:“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他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还关爱它,列宁才是真正爱灰雀。”有的说:“灰雀离开伙伴会很寂寞的。”……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方面的,也有写作方法方面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问题。如教学《灰雀》,当学生学到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部分,会提出:“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为什么小男孩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这正是引导深入理解小男孩思想感情变化的最好时机。当读到列宁向灰雀打招呼时,学生会产生“列宁明知道灰雀到哪儿去了”的疑问,这时,引导学生探求此问题的答案,也就读懂了列宁喜爱孩子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争论要有理有据,要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依据。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独特意义,争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或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争论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培养语文能力、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灰雀》时,列宁微笑着对听不懂人话的灰雀说话,却没再问那个男孩,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经过一番思索,结合阅读上文,有的学生说:“列宁向灰雀问好,表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是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上文写到男孩坚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那只灰雀果然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灰雀肯定是被男孩捉去的。这个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他已经低着头,承认了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列宁没有必要再让男孩难堪了。”“列宁这样旁敲侧击,是对这个男孩的喜爱。”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将文中的语言,经过自己的大脑整合,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出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求异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显而易见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小学生都习惯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产生情感亢奋,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维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语文《灰雀》一课时,在课文引入部分老师用电脑演示出三只灰雀在树上欢蹦乱跳的动作和引吭高歌的鸟鸣声,伴随着老师的叙述:三只灰雀在树上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呀!可是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它究竟到哪里去了?老师这里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只鸟的去处。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各抒己见。有的说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被小孩捉去玩了;有的说小鸟生病死去了;还有的说小鸟飞到别处去了……都担心着这只可爱的灰雀的生死,完全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于是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学习的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创设情境,体会情感美〗

学生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赏析到了语言的美,对美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感受后,若教师能进一步的创设情境,强化氛围,这时学生不仅容易被审美对象所吸引,而且从本质上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联想,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情感上的交流,体会情感美。

《灰雀》一文的导读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列宁对小灰雀的爱,教育了小男孩,让他知错就改,放了小灰雀,让小灰雀重新获得了自由。我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导读片断:在一片树林里,三只小灰雀在树上欢快地歌唱,这时列宁来了,小灰雀一点也不惧怕他,不时地从树上飞下来,啄他手中的面包屑。当列宁再次来时,只有一只小灰雀了。小灰雀的无助,列宁的伤心与可惜……,触动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动画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上,而且使之乐读、善读,兴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时很好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了。

〖在大胆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用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很多。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善于发掘,精心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拓展。

如《灰雀》一文,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男孩是怎样把灰雀放回来的是课文中留的一处“空白”。教学时,教师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联系已有的形象感受,让他们展开想象“男孩听了列宁的话是怎么想的?”“放鸟时,他会对鸟说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从中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让多媒体技术走入语文课堂〗

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稳定性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注意的高峰,更有注意的低谷,而且低谷往往会反复多次出现。因此,媒体的呈现时机应更多地考虑这些低谷,使学生的注意力持久而稳定。

开头利用媒体设计情境或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为整节课打好基础。比如,讲《灰雀》一课时,首先制作一组动画作为开头,三只灰雀在枝头上欢蹦乱跳地歌唱,可是有一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这组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刚上课的被动情绪一扫而光。

中间呈现媒体。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呈现媒体而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灰雀》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是重点内容。通过学习对话要体会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体会出小男孩诚实、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如果一味地要学生对着课本朗读,体会,学生的情绪会陷入低谷。因此,在学生分角色练读之后,请学生看着课件对话,全体同学的情绪就会马上调动起来,对人物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呈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呈现媒体。如《灰雀》:假如你是一只浅红色胸脯的灰雀,请你以《我的好朋友又回来了》为题,讲一个小故事。实践表明,这种结尾呈现的设计既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得以再次集中注意力,掀起了本堂课的又一次高潮;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完整灵活地把握所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本质。

〖创设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

例如《灰雀》一文,文章中要找出列宁说的话并体会其中的含义,在领会其深刻含义时,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标志画出列宁说的话,引出文章重点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提问:“列宁在什么时候说了这些话,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种种答案,我没有一下否定,而是积极引导:列宁喜欢的灰雀到哪儿去了呢?男孩为什么要抓走灰雀呢?后来列宁看到灰雀后,为什么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这一连串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准确把握课文中深刻含义。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一切创造从质疑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特别欣赏重庆市黄兰教师教学《麻雀》一课中的质疑片段。学生的提问既新颖又深刻,讨论的水平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讲话的男孩讲话呢?”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讨论解决。学生的回答也非常有趣而深刻。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对小孩子讲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这一细节的讨论,使孩子们对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的感悟尽在不言中。

〖积极引导,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不少课文中都有对人物心理真实细腻的刻画,引导学生走入角色,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灰雀》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不多,前后只有三次,但就是这短短的三次对话,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我先抓住了小男孩连续说了两次“没看见”,引导学生因为“他”捉走了灰雀,心里害怕于是撒谎。接着我又提出小男孩为什么总是强调灰雀“会飞回来”,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定。学生细读后会体会到小男孩看到列宁很喜欢灰雀,不想让列宁失望,就决定放回来。读到这儿,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对小男孩做一个评价。学生们一致认为他还算诚实,能说到做到,没有欺骗列宁。于是我乘胜追击,让学生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大家纷纷提出了忠告: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勇于承认就好。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揣摩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心理健康教育会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里开花。

〖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老师说:“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学生读书思考后,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学生认为:“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学生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就这样老师凭着极佳的教学洞察力,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激趣启疑,创设探究的平台〗

诗意的课堂应该是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感兴趣是学生愿意探究、乐于探究的最大动因。多媒体课件以栩栩如生的画面,抑扬顿挫的情感语言,悠扬动听的情景音乐,迅速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灰雀》一文,开课时,我出示多媒体动画:“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教师不失时机的解说,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了。“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通过动画的展示和教师动情的述说,看着屏幕上那只美丽的灰雀突然不见了,孩子们的阅读和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是呀,那只美丽的灰雀哪儿去了呢?在此基础上的对课文的阅读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查看更多
【《灰雀》教学杂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983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