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9(苏教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9(苏教版)

1.理解、评价史铁生对“生命”、“苦难”以及“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体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领会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和“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体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史铁生对“生命”、“苦难”以及“欲望”的感悟。

教学方法:教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教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具:自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对“生命”和“苦难”的感悟的内容。

2.把握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领会语言特色。

二、导入:

(电脑显示“贝多芬”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不幸耳聋后,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誓言,作出不朽的伟大乐曲《命运交想曲》,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学的文章同样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这就是——《我与地坛》(板书)。

三、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电脑显示作者简介和照片)

四、介绍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曾经一度荒芜,后来政府修葺整理为地坛公园,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够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电脑显示地坛公园的图片。)

五、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如何把他和地坛联系起来的?

①作者是怎样去地坛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摇着轮椅”。

②作者为什么“总是”去?(用原文回答)

明确:“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③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④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

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

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电脑显示)地坛 作者

荒↓ ↓双腿

芜↓ ↓残废

同病相怜

被人冷落←←→→被社会遗弃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

明确:三处。

(全班诵读第三段、第五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这两段的地坛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主谓短语概括)

(电脑显示)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柏树苍幽 草藤茂盛

高墙坍圮 雕栏散落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蝉脱

露珠滚动 草木竞相生长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明确:园子无人看管,大部分都沉寂,犹如无人烟的原野。但地坛里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介意所居之地的荒芜,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地活着,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地坛拥有了丰富的生命意蕴,因此荒芜但并不衰败。

3.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关于死的事;为什么要出生;怎样活。

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概括为:生是一个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死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既然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所以,我虽然双腿残废了,但不应该消极,而要顺其自然地活下去。)

4.作者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可是他还有一个问题,那是什么问题?

明确:怎样活。

①全班同学朗诵六个“譬如”句,概括景物特点。

(电脑显示)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味道

②你们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什么?

明确:六个“譬如”,调动了味觉、视觉、嗅觉和听觉,从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中,有一种生命的激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③问:这几句解释了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电脑显示)地坛 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志坚

我 身体残疾 精神不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继续赏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欲望”的体会。

一、阅读第二部分回答。

1.写作给作者带来哪些快乐与痛苦?他又想到什么?(用原文回答)

(电脑显示)高兴 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

中魔 想写得更多 想得到别人的肯定 →→ 欲望

恐慌 担心文思枯竭

悟出道理:人真正的名字:欲望。

2.作者如何看待欲望?

明确:人性的本质就是欲望。消灭欲望,也就消灭了人性。历史上,人类的进步是很多欲望推动的,但灾祸不少也是欲望造成的。因此,它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二、讨论思考:

(学生的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他们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人生、苦难有没有新的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苦难之间的理解。

明确: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史铁生历经苦难,对痛苦有刻苦铭心的体验,但经过一番深刻的思索后,明白面对苦难,不能逃避,不言放弃,要勇于向命运挑战,让生命重新充满生机。

2.《我与地坛》包含着作者对生、死非常深刻的思考:“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你们对于生和死有过自己的思考吗?结合亲身的经历、体会,试简述你的感受。

明确:生,如果只为等死,人其实早已死去。

3.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人一生中总是充满着各种欲望。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欲望的理解。

明确:欲望本身没有好与坏的问题,关键是你对待它的方式和内容。

三、布置作业:

1.人生如戏,其中的演员便是我们自己。这场戏,变化莫测,难以预料。但是,只要我们对人生的信念坚定执著,那么,就算打击再大,痛苦再多,也能化悲剧为喜剧。

请你以“感悟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内容不限,不少于800字。

四、下课。

附:「板书」

死 生 活

我 ←————→ 地坛

欲望

查看更多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9(苏教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784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