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教鞭的日子(3)

教学分析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七十

重拾教鞭的日子(3)

重拾教鞭的日子(3)

尝到了甜头,也有了上面的教训,尽管工作忙,我还是注意比较细致地让学生做好习作的准备工作了。

那时,正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研究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为了给主体性教学研究找到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我翻看了很多资料。其中,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读到了连载文章《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是美籍华人教育博士黄全愈。其间他谈到了他上二年级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写“研究报告”的故事。

黄教授介绍了他儿子矿矿写研究报告的详细经过——为了研究蓝鲸,矿矿道两个图书馆抱回了一大摞介绍“蓝鲸”的书,然后,将读到的关于蓝鲸的资料分类做了介绍。写成了一片“研究报告”。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受启发: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写研究报告,我们三年级的为什么不能呢?

当时的六册语文基础训练中正好有一个作文题目:“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将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写成一两段话,注意写具体,语句通顺。”怎么样使学生有兴趣写?怎样使学生有兴趣观察小动物?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到更多的材料写具体?

我想到了黄矿岩写研究报告的故事——才二年级的一个孩子,他不就是“到图书馆借关于蓝鲸的书来看,把整理到的材料写成‘研究报告’吗?”那时关于小学生做文材料的问题,我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读到的材料经过细心整理也可以写进做文”的意识。

于是,作文指导课上(提前两周布置)我先给学生讲了“黄矿岩”关于研究报告的故事。学生都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哇噻,二年级就写报告,真神了!”“同学们,他二年级能写研究报告,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我们能吗?”“能!”学生几乎不加思索——写研究报告太好玩了。

“好吧,以后我们将利用两周的时间先研究我们喜欢的小动物,不过研究过程中观察、打听、读书了解到了材料可得坚持记下来,

有几句记几句。”“行。”接下来我又就“研究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怎么样进行研究”等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

“双休日”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去“研究”。

周一,我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巡视检查。结果全班49名学生有41名写了相关的观察日记,但所记的内容多数是“看到的外形特点”,只有5人写到了生活习性。8人没写日记。对这种情况我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没写日记”的学生进行调查,搞清了原因:6个人说我家没有小动物,2个人说不知道看什么好。二是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将“只记看到的外形特点”和记了其它内容的两种典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体会”,同时进一步讨论“搞研究有哪些途径”。(当时没有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如果刚开始组织学生讨论就设计好明确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恐怕就不会费这么大事了。)学生的除了结论:做研究,除了“观察”还可以查资料、打听,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实验”。学生举了例子,如:“观察的时间长一点,改变一下生活条件等”。

之后布置了新任务:最好每天坚持,有什么新发现记下来。我将“因家中没小动物不知研究什么”的学生留下,帮他们解决困难——家中没有,你对大自然中的什么常见的动物感兴趣,如麻雀、蚂蚁等,帮助他们确定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周二对学生研究记录进行检查。全班46人有了研究记录,其中31人写了第二篇,我对没有记第二篇观察日记的学生进行了询问指导。他们说:还没什么新发现。我针对他们的第一篇日记进行了指导。他们说,好,今天下午放学就做。有三个学生仍然没有选好观察什么上动物,我又对他们进行了个别指导。

周三仍然是流动式个别检查,全班有27人有了第三篇,45人有了第二篇,仍有2人没写,一个是真不知道写什么小动物,另一个不吭声(其实这个学生实在笨一些,差一些,属于智力问题,语言表达有困难—平时学的生字,只能勉强记下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遗忘速度惊人),我又做了两项工作,一是针对个别有第三篇学生的重复记录进行了提示,要记新的发现;二是将两个仍不能进行研究的学生安排在小组中,让他们跟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

查看更多
【重拾教鞭的日子(3)】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0729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