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2.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3.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4.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5.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6.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7.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8.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9.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10.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11.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12.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13.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14.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15.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16.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17. 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18. 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19.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20.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21.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22.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23.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24. 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过晌午。
25. 大风不过晌,过晌呼呼响。
26. 大风不过晌,过晌刮得狂。
27. 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
28. 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拓展阅读:
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